编者按:
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像一面镜子,折射民生福祉的底色。站在万亿元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新起点,东莞迫切需要构建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2016年首个“公托公”学校试点,到开启第二轮集团化办学,抓住“集团化办学”这一有力举措,东莞直面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也取得突出成效。
3月10日中午,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活动第二期上线。本期主题:迈进学有优教,做集团化办学的积极参与者。
视频对话6位奔赴在集团化办学一线的教育人,通过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心路历程,呈现大家用行动和智慧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动人故事。
南方+特别对老师们故事进行二次梳理逐一展现,一起来看集团化办学背后教育人的担当精神、管理智慧与远见卓识。
我为什么当老师㊳|聚焦集团化办学:敢于接受新挑战的担当精神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学校更名与资源输入,是要从集团总校派出更多的学校行政、学科骨干前去执行,并由他们去带领新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改良、改革和改变。他们要想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榜样在前。
派驻校长园长、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在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相互挂职、交流任教,是东莞集团化办学中的一大特色。对于奔赴在集团化办学一线的一大批老师来说,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身份的转变背后是小我的牺牲,是沉甸甸的责任。
明知前方道阻且长,依然满怀热情奔赴前往。迈进学有优教,做集团化办学的积极参与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接受新的挑战的担当精神。
曹定钦:
一项使命、两重任务的集团化办学考验
清溪中学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2020年6月由东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托管,托管后不但要提质学校初中部,还要重启复办停办了十年的高中部。一项使命、两重任务,这对管理团队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也需要智慧的考验。
“当接到任务时,我也有犹豫,女儿一岁多,儿子刚上高中,岳母腿脚不便,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去常驻清溪中学。”东莞高级中学副校长、教育集团清溪中学负责人曹定钦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他应该做的,“当然,我不是一个人奔赴前方,高级中学每年派出十几位老师来到清溪中学,这些老师有的不会开车,有的没有人帮忙带孩子,但他们义无反顾跳出舒适圈,来到清溪深耕教学、倾力育人。”
2020年暑假,曹定钦和同事们坚守岗位,从零开始筹备复办高中各项工作,探讨如何让两所学校在相互尊重、彼此交流中实现融合与创新。他们把两所学校的差异作为资源来统合,保留并延续清溪中学原有“清和”客家文化和“鹿鸣精神”内涵、个性、层次的独特性,开设校本课程“麒麟舞”“客家山歌”,还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使两校在多方面共创共建,实现了个性独立与协同发展的融合统一。
“回首两年的集团化办学历程,每每想到清溪中学高中部从无到有、初中部由薄弱到优质,赢得家长赞誉,作为参与者和管理者,我感觉很自豪。”曹定钦如是说。
刘秋燕:
组建小分队,迎难而上接过朗中接力棒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集团化办学,从2019年7月托管石排中学开始,截至目前,集团托管学校已经增至三所,先后委派11名行政领导入驻成员校,还有近20名骨干教师常驻进行交流。2021年,该集团被评为“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打造集团化办学的“松湖样本”。
2022年6月,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生,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大朗中学校长刘秋燕因劳累进了医院,出院第二天她接到任命——外派到大朗中学担任校长。由于孩子尚小不足4岁,而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加上自己身体未痊愈,短暂犹豫后,她和另外两位同事组成“大朗小分队”,选择迎难而上来到朗中。
“所有的困难,相比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都显得微不足道。”刘秋燕透露,学校两位老校长曾拉着她的手说,“你是朗中第9任校长,接力棒交给你,一定要发扬光大、长长久久”。
第一次去到大朗中学,学校全部都是黄土、校门还没建好,说实话那时真的很艰难,管理团队每天和400多个工人奋战在气温超过35度的工地上,组建班子、招聘教师、讨论文化建设、安排开学工作……最终在验收完成的当天,迫不及待地进驻学校。
刘秋燕说,集团化半年多以来,通过“以集团化、课程化推进品牌化”,坚持“传承-移植-内生”的发展路径,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成就感足以宽慰所有辛劳。
【统筹】柴松方 王慧
【记者】黄婷
【视频】孙俊杰 李玲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