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由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主办、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湾区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前海学术沙龙,专家学者发出学术声音,为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此次活动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3年第一场主题研讨会。
3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湾区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前海学术沙龙举办。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会长姜建军,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副会长陈林、刘晓东,研究会理事单位代表、特约理事、会员及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民致欢迎辞。
多位专家表示,深港合作正在进入全新阶段。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指出,近年来,深港关系朝着深度融合、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如今已推向了“双向发力”的全新高度,从二维关系升级为“服务+学习+合作+竞争”四个维度的关系。他认为,新时期处理好深港关系要率先建立“四维”机制,建立深度服务机制、精准学习机制、广泛合作机制、良性竞争关系。
“香港经济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香港的软件基础设施与软实力,即经济的国际化与跨国网络、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现代国际经济体系的商业文明与规范,而深圳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释放空间,更好地将香港的研发、软件与深圳的制造硬件相结合,推动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培育香港经济增长新动能。” 吴定海表示,深港两地的竞争是有竞争有合作的竞争两个中心城市在城市资源、城市产业、人口和人才等综合竞争力方面保持良性竞争关系,才能激活区域发展活力。
“深港合作正在‘跑起来’、‘广起来’!”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二级巡视员、副院长谭刚表示,2022年起,深港合作已进入第四个阶段,深港合作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今年春节前后,深港合作互动明显提速,深圳多个区纷纷到香港招商引资,前海的最新方案等也使得深港合作的领域、范围进一步拓展、深化。
谭刚认为,深圳和香港2022年的经济总量超过5.6万亿元,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4%,深港可合作打造世界级湾区的核心引擎。他建议以深港为极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联通型、活力型、创新型、开放型、发展型湾区。
3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湾区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前海学术沙龙举办。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事务与法律研究中心联席副主任朱国斌教授以《以法律合作与创新推动粤港澳法治湾区建设进程》为题发言。他建议建设“法治湾区”,通过“法治湾区”建设,塑造湾区法治文化,提升法治文化水准。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何俊志指出,现代社会由政府、社团、公司组成,其中社团可作为政府与公司之间的有效连接,建议深圳未来多打造“深港+”社团,并连接其他城市相关社团,使社团的中介作用更加强劲,形成更有活力的协作平台。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深港合作进入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进入全域发展的新阶段。他指出,随着两地经济分工关系演变,跨界要素呈现“货车减少、人员增多”的情况,新阶段的深港更需要关注人的高效便捷流动。
“我们建议把公职人员的合作培训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议题。”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表示,近年来,一系列跨地域干部的联合培训在凝聚政策共识、推动政策落地、强化交流互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议深港两地中层公职人员的交流、互动也可围绕北部都会区建设等经济议题展开,进行混班制、跟班制、联程式、挂职式培训,将培训作为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的重要手段。
【记者】马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