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万科为何低位配股?房企配股已成融资最优解|产业深读

南方产业观察
+订阅

近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一般性授权配售新H股完成交割,成功配发及发行总数为3亿股新H股,配售所得款项总额约为39.15亿港元,占本次配售完成后全部已发行H股约13.60%及全部已发股本约2.51%。配发完成后,持股5%以上股东权益被动稀释。

低位配股引起市场争议

万科A(000002)发布公告称,关于根据一般性授权配售新H股的公告,考虑以每股13.05港元配售3亿股,净筹资39亿港元。其中,60%资金将用于偿还境外债务性融资,剩余40%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同时公司承诺本次募集资金将不会用于境内新增住宅开发项目。

万科此次配售H股是根据去年12月的股东大会授权,万科获得在A股或H股单独或同时增发不超过各自已发行股份20%新股的一般性授权,其中H股累计最多可发行约3.8亿股。

配股融资是当下房企缓解紧绷资金链的最优解,配股本身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万科配股还是引起了市场不小的争议。

市场争议点在于,万科经营状况较为稳健,且在今年2月12日万科还发布了A股定增预案,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0亿元,用于旗下1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万科为何会作出低位配股的选择?

截至万科发布配售H股公告之时,万科每股净资产为22.92港元,相较于上一日每股H股13.90港元的收盘价计算,已属破净,而配股价则在此基础上再行折让约6.12%。

受配股消息影响,3月2日,港股万科企业低开,一度跌幅超5%,截至收盘报13.22港元,跌幅4.89%,成交量8256.4万股,成交额近11亿港元。

祝九胜回应“万科不缺钱”

3月8日,万科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万科总裁祝九胜针对市场争议点作出回应,首先强调“公司不是因为缺钱而发的H股。”

从资债结构的情况来看,把债权类的资金比作水,股权类的资金比作茶,茶和水的比例一定要合适。债权性资金增加后,股权性资金显得不是很足,我们希望能形成良好的资债结构。”祝九胜指出,选择这个时机发H股是我们资债替换的考虑。大家知道过去一年境外的融资,特别是美元的升息还是挺快的,现在的境外贷款利率达到5.3%左右的水平,比曾经的3个多点提高了很多。选择这个时机发H股也是希望偿还部分境外债务性融资,降低财务费用

同时,祝九胜表示,“A股和H股增发的规则是不一样的,H股就像泡普洱茶,A股就像泡绿茶。A股增发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现有的项目,就是保交付,多余的部分用于补流。发H股拿到的资金60%用于置换原有的借款,剩下40%用于补充流动性,相对而言H股拿到的资金使用上更灵活一些。”

“去年‘三支箭’政策出来对行业信心起到了提振,我们也想把握这个机会。”祝九胜表示,“这次的发行的H股只占了增发后总股本的2.5%,发行价格的折扣率6.1%,发行获得7.5倍的名义覆盖,美国、欧洲、香港、新加坡等有100多家投资人参与这件事情,包括一些长线的基金和主权基金。我们感觉到海外投资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在恢复,万科作为行业蓝筹也得到了这部分长线投资人的认可。”

根据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摩根大通于3月3日增持了万科企业H股,持股比例由9.69%增加至11.06%,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海外投资者对万科的认可。

房企配股融资或将继续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三支箭”落地以来,上市房企均在积极推进股权融资行为,其中雅居乐、旭辉、碧桂园等房企都是短期内再度配股,用于改善资产负债表以及近期利息偿付等。

根据中指研究院2月1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包括万科在内的35家上市房企发布股权融资信息,其中A股有27家,H股8家

不过,相较于H股,在A股的定增要更严格一些,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从发布预案到完成上市耗时平均约为12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1月股权融资全面重启以来,已有超过30家涉房上市企业筹划股权再融资,但在A股的定增仍在推动过程中。

以万科为例,万科H股配售从3月2日发布公告到3月9日完成配售,仅一周时间就筹资约39.15亿港元。而比H股更早一步,在今年2月12日就发布的A股定增预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150亿元,目前仍在等待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审批通过。

在“金融16条”“三支箭”组合提振下,房企低迷的股价有明显的抬升,从机遇上来说,的确是较好的配股窗口期;从运营面来看,多数配股的房企即便仍存融资渠道,但纯靠信用发债已经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股权融资是当前相对便捷的获得资金方式。

此外,面临资金承压、债务违约的风险,境内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政策却难以传递到境外,配股融资堪称目前内房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

因此,诸多房企抓住融资窗口期扩大自身融资力度,配股融资成为不少房企缓解紧绷资金链的最优解,配股融资或将继续。但对于房企而言,真正的转机还是在于取得市场认可及销售回暖

【记者】柴亚娟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