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凤岗,会飞的英歌(上)

晚晴天地
+订阅

广州广电分会  黄瑞德

农历癸卯年二月初六,汕头市潮阳区举办双忠圣王文化节,这是继揭阳城隍庙会、潮州青龙庙会之后潮汕地区第三个超大规模庙会,共有40多支文艺表演队,两万多名业余演员参加巡游,其中包括11支英歌队。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古装打扮,伴随锣鼓节奏飞舞手中双槌对敲而舞,槌声、吼声、鼓声齐鸣,舞姿威武强劲,造型优美舒畅。英歌队过处,步步进逼,摧枯拉朽,气势如虹,如此令人赞叹的豪迈,令广大网民惊为“中华战舞”。

普宁水供塘英歌队头槌、二槌领舞

英歌舞已有400多年历史,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非常肯定,英歌舞专为乡村信俗而设,目的是驱邪辟秽,只在游神赛会、祠堂重光、新宅落成、开业志庆等场合演绎,演绎场面则如孔子所描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舞者施法,观者敬重,大家不亦乐乎。2005年,潮汕英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癸卯年新晋网红“肥蛇”率老溪西英歌队出演

经过历代演化,当今英歌舞已去除面具,代之以脸谱。脸谱和剧情则以梁山泊好汉为形象,以攻打大名府为故事蓝本,通过演绎表达以正驱邪的夙愿。由于是乡村艺术,英歌舞并无严格的统一格式,各村寨的表演风格、演绎套路和人物设置均有轻微差别,整体上则分为普宁、潮阳两大派别,快板、中板、慢板三大风格。代表队中,快板风格有普宁南山英歌队,中板风格有普宁泥沟英歌队,慢板风格则以潮阳英歌为多,凤岗英歌队是其中的佼佼者。癸卯年二月初六的潮阳双忠圣王文化节大巡游,凤岗英歌正是11支英歌队的主力之一。

老溪西英歌队对打阵容

潮汕人每年必会在约定时间集中敬神游神,久而形成习俗。癸卯年正月初七是凤岗村既定的迎老爷日子,凤岗英歌平和班在教练郑庭文带领下为迎老爷队伍辟邪洗路。

正月初七凤岗村的老爷在巡游路上

由于防疫原因三年未办民俗,癸卯年凤岗村民格外热心,倾巢而出,老寨内到处人山人海,个个喜形于色。

潮汕迎老爷的两大主要人物:乡里老大和英歌队员,英歌队员负责冲击,乡里老大负责殿后。看到这两组人物出现,村里所有的村民都会格外心安,这是潮汕人特有的族群情结。

游神赛会时刻,长老和英歌队员都是“大人物”

凤岗英歌队的成立可追溯至1943年,多年历练成为潮阳英歌的佼佼者。凤岗英歌从服装到道具非常奢华,化妆风格强调个性,舞蹈招式则从传统武术套路演变而成。这是英歌队司鼓宋江,此刻正等待出发时刻擂响战鼓。

及时雨宋江负责擂战鼓

战鼓响起,队伍开拔!凤岗英歌不设舞蛇人时迁的角色,领舞者是头槌关胜,由村里26岁的工程预算员郑杰锋扮演。头槌后面是二槌李逵、三槌林冲、四槌杨志,协助头槌率领全队起舞。

关胜是梁山伯好汉攻打大名府的主将

凤岗村过去叫“乡”,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老寨内分上东、上南、南门、北门、西门、水门、大东门七社,村里所有大街小巷都是迎老爷必经路线,每到一个老寨门,英歌队都会来一场激烈的冲锋,这是梁山伯好汉攻打大名府情节的一部分。英歌舞所有环节都是体力活,全天乃至多日的劲舞、巡游、冲锋,全靠青春和热爱才能支撑体力消耗。 

英歌队的冲锋,前四槌永远冲在前面

潮汕人是宗族观念强烈的族群之一,祠堂是潮汕宗族观念的具象,每个潮汕村寨都有祠堂,通常三至五座,最多者,一个村寨能拥有二三十座祠堂。凤岗村共有郑、曾、林、姚、黄、蔡、刘等20多个姓,祠堂必多,每座祠堂都是英歌队必到重点场所,先是祠堂内的参拜,后是祠堂前的表演。

英歌队进祠堂参拜

祠堂前,头槌关胜一马当先,以劲舞和吼声激发战友斗志。一位英歌队员往往必须在素质到位的前提下,经过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的实训才能胜任领舞(头槌或耍蛇人)的重担,靠资历和实力获得队员的追随。

英歌头槌的劲道飞一般队员可比

队员各展功力,务求杀出威风。在凤岗英歌队,没有一位队员是专业人士,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工作之外必须反复参加训练才能成为合格队员。多少汗水和艰辛,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也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不计得失,一往情深。

场下是普通青年,场上是英雄好汉

螺声响起,马上要飞了。凤岗英歌,会飞的英歌,到底如何飞?

螺号是大型英歌队的标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