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在行动 | 广州:多措并举加强耕地保护,牢牢端稳广州人的“饭碗”

广东自然资源
+订阅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针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布局碎片、要素支撑后备资源不足的现状,广州市结合耕地“进出平衡”、土地综合整治、耕作层剥离、“田长制”试点等工作,围绕“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的目标,多措并举加强耕地保护,牢牢端稳广州人的“饭碗”。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确保落实耕地“进出平衡”

● 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作为指导广州市耕地保护工作的综合性文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发《关于切实加快耕地恢复严格耕地总量管控的函》,同时开设《耕地“进出平衡”和总量管控专刊》,指导和督促各区及时摸清耕地流出情况,切实加快耕地恢复工作,并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做好衔接,确保实现2022年耕地“进出平衡”。

● 组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耕地恢复潜力调查评价工作,摸清广州市18.41万亩标注可恢复属性地块恢复为耕地的潜力情况,作为开展耕地恢复工作的依据。

● 指导和督促相关区编制开展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和耕地恢复计划,大力推进耕地恢复工作,2022年全市恢复耕地面积1.32万亩,顺利完成年度耕地“进出平衡”任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推进生态田园高质量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主动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去,集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试点工作落实。

整体统筹谋划,擘画区域发展蓝图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以全域整治为对象,奋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推进示范项目,着力探索先行经验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鳌头万亩良田为示范,推进建设大湾区生态田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1+N”政策创新体系结合近年来从化区相继承担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等多个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1+N”政策创新体系。

做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  

让耕地“永葆生机”

耕作层土壤作为耕地的精华部分,蕴含大量植物所需的矿物质、有机质及微生物,是珍贵的、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剥离的水田耕作层可用于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临时用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土地整治项目,也可用于违法用地整治、污染土壤治理、现有耕地改良、城市绿化、育苗基质等。通过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能让耕地“永葆生机”。

1.制定政策,做好业务指导

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的通知》(穗国土规划字〔2018〕28号)和《广州市非农建设占用水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流程的通知》(穗国土规划字〔2018〕627号)等文件,并进一步明确各环节实施主体责任,细化实际操作流程。

2.建立台账,掌握实施情况

各外围区编制年度非农建设占用水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实施方案,并报市规划和资源局备案。从2019年初至2021年底,广州市非农建设占用水田需要实施剥离项目(报批台账)有184个,涉及水田面积1116.13公顷,拟实施耕作层剥离面积871.17公顷。其中已获用地批复54个、实施耕作层剥离面积为199.96公顷、剥离耕作层厚度为20—30cm,平均投资强度为19万元/公顷。

推进田长制试点  

守护每一寸耕地

增城区以“田长制”先行县建设为契机,多措并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健全耕地用途管制体系,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3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一年之计在于春,增城全区13个镇街如火如荼构建以“田长制”为抓手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网。各级田长均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通过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制定“田长制”实施方案,建立以田长巡田为主、卫片监测为辅的日常监测机制,将“田长制”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化、清晰化、精准化。

通过“田长制”的建立,将原来的“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民参与”,共同投入到耕地保护工作中,以民众参与度提升政策满意度,以政策满意度吸引扩大社会共建度,聚起政府、群众、社会的保护合力,为打造耕地保护增城模式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