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背后的科幻“拓荒者”:中国科幻仍道阻且长,需要全行业努力

南都娱乐
+订阅

本文原创自微信公众号“南都娱乐”,微信号:nanduent

或许在剧版《三体》播出前,没有人能相信它会如此成功。但最终,《三体》实现了“逆袭”,打破了大众对于科幻赛道的“不信任”,让原著党直呼“内行”,也沉淀出一批新鲜的剧粉,领略了《三体》宇宙的魅力。

《三体》成功的背后,是“七年磨一剑”的漫长与艰辛,也是一场始于情怀的冒险旅程。

在《三体》收官后,我们邀请了总制片人白一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群“任性”的拓荒者们的故事,也从一个谨慎而理性的角度,同我们一齐探讨中国科幻的未来。

白一骢感谢那些一同奋斗数年的幕后创作者,“他们没有退缩,坚持把这件事完成”;白一骢也希望通过《三体》的呈现,让行业内外看到,“我们不能总以过往经验去判定演员的能力,许多专业演员都有可以打破过往的角色的可塑性”;对于“沉没成本”巨大的科幻赛道,他也呼吁,为了中国科幻的未来,希望行业共同努力,进入良性循环。而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写_本刊记者 傅圆媛

拓荒

——庆幸的是,我们可以“任性”

《三体》播出当天,白一骢正在成都拍戏。晚上从片场出来后就用手机打开了剧集,在看到弹幕后,他有点绷不住了。夜里,他拨通了导演杨磊的电话,两人隔着手机屏“抱头”痛哭起来。长久以来的巨大压力一瞬间得以释放,“终于,我们没干砸!”

从内容到制作,《三体》得到了观众正向的反馈,对于还原度,“原著党”甚至是赞叹的。

但在播出前,一切看起来并不乐观。“其实在上线前一天甚至前几个小时,大部分人对剧版《三体》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白一骢说,“作为从业者会有点难受和委屈,但也理解。如若他人要做科幻,我可能也不敢看好,这很正常。大家都有个心理,不太相信我们当下的工业体系能够做出一个优质科幻电视剧,对这个工业能力是不信任的,这是事实,也很正常。”

从开发到与观众见面,剧版《三体》经历了“七年磨一剑”的历程。以七年创作周期去“死磕”一部作品,这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中几乎罕见。更不必说,七年前,国内科幻市场尚处“空白”阶段,《三体》剧组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开始开荒破土。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

七年前,三体影视版权方找到了白一骢,作为科幻迷和《三体》最早的书粉,即便面对显而易见的困难,白一骢仍然很是兴奋,“其实我此前就一直想做中国科幻,但也一直没有遇到特别好的契机。当《三体》出现,我的第一反应很简单,就是一个粉丝读者的心态。这么好的作品找到我们了,我们肯定做,没什么可犹豫的!如若说困难,我们也觉得,这个项目放眼全国,谁来做面对的困难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前车之鉴,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只能去摸索,我们摸索就是了。”

支撑白一骢的是种情怀,而他也感到很庆幸,“因为我们灵河本身并不是一个纯资本化的公司,不会有股东追着你盈利,相对来说做作品时有时候偏‘任性’一点。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拍,最后别亏太惨,还能活下去,就做。我们想做点让大家开心、兴奋的作品。”

于是,一场冒险开始了。

方向

——吸引原著党还是路人观众,也会成为悖论

回顾整个《三体》创作的过程,白一骢直言,“最初我们可能不太客观,也有些乐观,真正做了才发现这个过程有多艰难。”

在最开始的设想中,白一骢会觉得,剧版《三体》最大的挑战会落在如何去实现特效,以及还原“三体游戏”。在当下去看《三体》的最终呈现,能看到《三体》拥有超两千个CG镜头、近三百位CG角色、11个大型场景,最终渲染帧数多达九万七千九百帧。而“三体游戏”则为国产剧首次大规模使用扫描动捕技术,一切都是相当大胆的尝试,也堪称超大制作。这的确很容易便能想象出剧组曾面对的挑战,只不过,“这些显性的困难,当我们真正深入,已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最初摆在白一骢眼前的,就是《三体》的“门槛”。科学、科幻、庞大的世界观其实势必会筛选受众,白一骢坦言,“我们曾做过调研,并得到了一个有点‘可怕’的比例,比如一百个人知道《三体》这本书,但真正读进去的人只有一半,而将之读完的,甚至30%都不到。当数据摆在眼前,我们突然意识到,对剧版《三体》而言,观影门槛也会成为最大的困难。”

《三体》本为刘慈欣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于2006年开始连载,2015年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领域最高奖项“雨果奖”。这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就历经了十年。那么《三体》剧组,将如何让观众快速领悟到《三体》故事的魅力呢?其所构筑的庞杂世界,如何能以更好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如何让原著党满意、并让路人观众能够看懂且看进去?为了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白一骢介绍,主创团队光是对剧本改编方向就在前期做了20版方案,“在最初,当我们无法确定哪种方式能更有效时,我们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就是把所有改编方向,所有方式方法全走一遍”。而从这一刻开始,到选取了最优解直至剧本完成,就历经了四年。

过程中,自然有着无比“纠结”的时刻。由于《三体》世界的展现是循序渐进,通过慢叙述强铺垫最终迎来“爆发”,“我们讨论发现,原著粉和观众其实很难同时满足,如果太原著向,放慢节奏,让观众‘看进去’就会有点困难。在短视频时代,大家的耐心其实不多了……但如果只想着如何抓住观众,刻意加快节奏,就需要大程度地去做‘降门槛’处理,那原著党就会觉得把原著‘降智’了。”在“悖论”与两难之下,主创团队最终做出了取舍,“我们仍然希望能给大家呈现尽量完整的《三体》世界,尤其第一次拍摄,我们最终决定遵循原著,受众也定位为原著党为主,路人观众为辅。”

因而,剧集播出直至播毕,来自原著党的认可以及在这种境况下仍“沉淀”出现的大批剧粉,则更让白一骢倍感欣慰。

科幻与现实

——我们要让所有人相信《三体》的世界可以是真实的

而这之外,另一道难关,则是还原《三体》原著中那些藏于科幻外衣下,极富魅力的现实主义关照精神。主创团队也希望,能真正做到,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去让虚构的科幻世界与观众产生近在咫尺的共振效果。

“我们既要讲清楚这个故事,完成三体世界观的传递,也要让一切基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让所有人相信,在这个世界这个环境中,我们所有的事物发展都是有逻辑有依据的。大家能相信这些事物的真实性,以及这些事情是真实会发生的。这就拉高了编剧的难度。”

而真实,也包含了《三体》于硬核科幻之下,所囊括的合理性。为了做到专业,剧组邀请了三十多位专家一次次举办座谈会,还请到二十多位科学顾问常驻剧组微信群解答专业性问题。白一骢笑称,“那时候感觉我们像‘文盲’,这些科学家平时带的都是博士生,而我们如小学生一样不停问着低级、初级的问题。”

为了更好还原《三体》中的科学场景,主创团队除红岸基地与作战中心是进行了内景搭建外,其他场景几乎均采用实景拍摄。他们甚至尝试,通过诚意敲开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粒子对撞中心的大门。对于此,白一骢很是感谢,“我们沾了《三体》这部作品和刘慈欣老师的光。一开始其实没能成功,但当他们听说我们为《三体》而来时,便同意接待我们。这些真正的科学家,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部作品。”

这些努力终归没有白费,也真正成就了剧版《三体》如今的成绩。剧集播出后,观众评价称,在刘慈欣所缔造的庞大世界观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下,《三体》剧组,于细节处增添了诸多沉浸感与可信度,让所有人与事物接近真实。正是这些,让《三体》剧集更富魅力也更易共情,这也让观众得以感触到科幻之下,那些人类大命题下的哲学反思。

幕后·台前

——希望行业可以重视起,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能力”

从方向出发,幕后与台前班子开始集结。白一骢寻找搭档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去找那些真正能沉下心的创作者”。灵河文化的编剧田良良是最早确定的合作伙伴,“我们定编剧团队的逻辑很简单,首先要是科幻迷、《三体》迷,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耐心。我们曾预判到,剧本开发周期可能要一到两年,谁知真正实践经历了四年。在这个过程中,她反复试错反复修改,过得也蛮苦的。最终做出了这个达到大家预期的结果,很不容易。”

挑选导演同样如此。白一骢回忆,当时一个包含业内诸多导演的备选名单被递到他面前,也有多人前来自荐。但在整个过程中,白一骢只去找过杨磊。

杨磊同样是个资深科幻迷,家里的《三体》实体书都快被自己看烂了,甚至很多画面都已在他的想象中进入过脑海。而白一骢首先看重的是杨磊的专业能力,“他拍出过《红色》这样精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和此次《三体》的基调有契合点”。这之外,白一骢也看重杨磊的为人,“大家都知道,如果拍商业剧,时间短,就几个月,还能挣钱。但《三体》不同,他注定是漫长的过程。我们也没想到最后在导演这块,前后也投入了四年,并且在实拍时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现在回看,我们确实做了正确的选择。可能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退缩,但杨磊就是那种会坚持把这件事完成的人。”

台前演员部分的选角同样出彩,甚至被网友称为“神仙选角”。几乎每个角色在剧集播出后均获得了原著党与观众的高度好评。

在演员的抉择上,可以看出,即便选角是在2017年-2019年期间,但《三体》剧组为了紧扣现实主义基调,并没有追逐市场形势选择流量演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将所有的着力点都回归于创作本身。

作为《三体》第一部主人公“汪淼”的扮演者,张鲁一不负众望,被观众称为“如同量身定制”。白一骢与张鲁一是中戏同学,有二十年的交情,彼此非常了解。在白一骢眼中,这位老朋友就是汪淼的不二人选:“我和幕后团队没有任何分歧就定下了他,很重要的一点,他身上是具备知识分子气质的。我们就是要去找这样一个人,当他站在这,你相信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有那个气质和状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而最令观众意外的当数于和伟。在演员名单出现前,或许人们还很难将他和“粗糙”的汉子史强产生关联。但于和伟却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与很高的角色契合度。

在荧屏外,于和伟和《三体》的故事也很有趣,“我们开玩笑说我们团队七年组六年组四年组等,大家加入的时间各不同,但你们肯定想不到,于和伟其实可以算是六年组。”

于和伟其实是自荐的。彼时《三体》项目还未正式启动也并未对外公开,于和伟就和白一骢说“我喜欢这个小说,我是书粉,我想演大史。”而这之后,于和伟也用他的专业表演能力来证明了他就是大史。

无论白一骢或是杨磊,他们对于演员的坚持均是“能力”,“杨磊当时推荐王子文饰演青年叶文洁,也是基于这个考量。即便她那时给大众的印象是古灵精怪的,她也没有演绎过任何类似叶文洁的人物。但事实证明,她可以凭能力与角色契合。”

长久以来,白一骢看到,当下的影视行业有一种“通病”。做演员评估时经常只凭“过往经验”去判定,“一个演员过往如果演过某类角色,很可能就被定性了,或者如果他们没有演过某一类角色,那么当这类角色评估演员时,演员极大可能就会因‘没演过’这个理由被淘汰”。所以白一骢也呼吁影视行业能够给予演员们更多的机会去展现他们的“多面性”,“一个专业演员,如果能力足够,又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角色,不是单一去找状态,而是真正去揣摩,那他们身上就有可能性。呈现出非常出色的效果,我始终相信这种可塑性。”

“谨慎乐观”

——中国科幻元年?这条赛道仍道阻且长,需要我们共同去付诸努力

《三体》无疑成功了,斩获收视佳绩的同时,截至本刊发稿,《三体》豆瓣分数为8.6分,成功进入国产剧高口碑分数段。作为2023年剧集单元001号取得发行许可的作品,《三体》毋庸置疑为行业内外带来了“开门红”。

但更重要的是,《三体》所带来的长尾效应以及对于中国影视行业的影响力更具价值。很多人认为,《三体》的成功是从多维度为中国科幻剧打了样,也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储备了制作经验,这是对中国科幻赛道的大力推动。或许在剧集领域也真正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

对于此,白一骢感谢多方的认可,但亦坦言,当下只敢抱持着“谨慎的乐观”,毕竟,对于科幻片而言,投入始终都是一场沉没成本极高的赌注。

“从目前结果来看,可能大家会觉得中国科幻会就此开始发展,但我并不敢过于乐观,原因就在于如《三体》这样科幻项目的投入,周期太长了。于资本而言,以七年时间去完成一个项目,可能不如在七年里投七八个别类项目。从投资回报率上来讲,科幻类别的投资风险太高了,这样高风险低收益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值得。”

另一方面,白一骢也点明,“不似其他类型剧,这些场景与技术,在我国已相当完善与成熟,那么资产就是可以复用的。但科幻领域,我们的积累太薄了,只有这个行业产生矩阵化,一些资源可以共通复用,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勇气迈入这个领域。但现在,才刚刚开始。”

正因此,白一骢希望,为科幻领域的良性发展,相关政策能够给予创作者一些关注与扶持。他也呼吁业内能将海外发行与文化输出方面争取做到更好,“这种发行并非是获得海外平台播放实现“出海”就满足,而是真正将项目输出卖出。当整体上增加了盈利与收益时,这个行业也会更好,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投入,科幻的板块才能真正开始繁荣。”

如今,《三体》宇宙仍未结束,剧版《三体》毕竟只是原著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对于后续的开发,从网络反响来看,原著党与剧粉均予以了高期待值,甚至他们更为了解科幻片的难处与创作者的困境,刷屏希望能以“众筹”支持《三体》的持续开发。当我们将之传达给白一骢,他笑称,“其实支持《三体》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能够去支持正版。”

他很感谢来自各方支持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让他知道,“我们的情怀这一次得以圆满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