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两会 温暖记忆”张群英:人大代表为人民 带头发展促振兴

云浮发布
+订阅

罗定市泗纶镇是著名的竹蒸笼之乡,最初的竹蒸笼生产以家庭作坊和小工厂为主,量少效益不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群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她带着改善乡村环境,培育职业农民等议案参加全国两会。如今十年过去了,张群英也见证了泗纶镇竹蒸笼从零星小工厂到拥有全球最大的竹蒸笼生产基地的转变。

05:09

在罗定市泗纶镇的竹蒸笼生产车间,我们见到了张群英,她正在给学员讲解竹蒸笼的制作要点。张群英从1987年开始利用当地竹业资源兴办蒸笼厂,但在2000年后,当地年轻劳动力流失,传统技艺难以传承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阻碍。2013年,她成功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第一个议案就是希望国家改善乡村环境,关注农村劳动力留守的问题。

张群英:“农村劳动力外流所带来一系列农村生活与劳动模式的巨变,这些变化不单单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的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的问题,蒸笼行业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只准备了一个建议,关于改善乡镇环境 缓解乡镇年轻劳动力和素质人才流失的建议,我们必须将它提升,加入科技设备提升,变成流水线制作,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门口创业,培养自己的子女,教育自己的子女和照顾家里的老人。”

过去十年,通过乡村振兴产业扶持,一批批农村妇女,年轻劳动力留在了本地就业。由于农民加工的蒸笼在材质、规格等方面参差不齐,对蒸笼的品牌成长构成了巨大挑战。于是,张群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第二次参加全国两会她继续提交了四个议案,其中一项就是希望加强对农民素质的培育,让乡村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张群英:“第二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我做了更加充分的调研和准备, 提交了四个建议,其中,关于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引起了会务组的高度重视,被推荐并交由国务院收录研究,并且现在已经得到了落实,我们不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这十多年来,每年都培训了几千人。”

近年来,罗定的竹蒸笼产业迎来了大发展,一项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落地落实,竹蒸笼微电脑加工、“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等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蒸笼专业村、蒸笼专业街、蒸笼龙头企业、蒸笼加工厂、合作社等,带动上万人就业,产品远销海内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蒸笼编织技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泗纶镇富民兴村的重要引擎。张群英的全国人大代表虽已任期届满,但她依然时刻关心国家对农民和乡村的扶持,并希望继续在乡村振兴、培育职业农民上发挥“余热”。

记者:刘友文 陈庆才

编辑:赖秀梅 朱燕敏

校对:莫颖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