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投到点上”,总书记把资本下乡说透了

南方评论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叮咚看两会#

文 | 王庆峰

“说到资本下乡,投资要投到点上。有的投资南辕北辙,那不行。18亿亩红线,要保证农田不能非农化,更不能非粮化。”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有委员讲到“万企兴万村”,总书记关切之余,对资本下乡提出殷殷叮嘱。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大量民营企业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在与相关委员交流时,总书记指出“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一项壮举,再一次肯定了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为广大民营企业到乡村振兴一线去“大展拳脚”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参与主体,有时也存在逐利性和短视性,资本下乡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些地方投资全‘非’了,农业大棚搞成了‘小别墅’。”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及相关督察执法情况看,一些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变用途,违法违规建设占用耕地等问题十分突出。

有的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名义跑马圈地、圈而不种,有的擅自将基本农田改成养殖场、花木基地、农家乐、私人会所等,这些做法既损害了农民利益,又给农村留下诸多后遗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有效善用社会资本这支力量,同时也必须防范风险,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书记指出,“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做什么、怎么做,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一方面,要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确保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推动资本下乡,说到底是鼓励它们进入合适的领域,特别是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产前产后环节。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出台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提出鼓励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让社会资本明确往哪里去、怎么去;

鼓励各地立足实际,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鲜经验。

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同时,资本下乡还可能存在风险大、遭遇乡土歧视、引发农村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增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从中可见,对资本下乡话题的关注,既体现了总书记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也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管好用好资本下乡,还是经济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 蒲思伊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