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她”力量·健康“半边天”|她们,柔软,且坚韧

南方+ 记者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既温柔又坚韧,既美丽又纯真。

在卫生医疗领域的女性众多,她们无论是在一线医护还是临床科研,都撑起“半边天”。“三八”国际妇女节,让我们走进三位深圳优秀女医生的世界,她们中,有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科室负责人,或者一人身兼数职。

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独有的柔软,以及医生职业自带的坚韧。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

“从医学院毕业后,我选择在肿瘤科学习,是香港防癌会前主席,也是我的恩师何鸿超的建议。”李咏梅说。

李咏梅在港大医学院学习期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一度有过摇摆。所以当时她还问了恩师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在肿瘤科难道不会很苦吗”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肿瘤的研究很多还处于空白阶段,癌症可以说基本等于绝症。尤其是鼻咽癌,5年生存率仅为50%。

但恩师的一段话坚定了她的选择,“他说,有些病可能不用医生治疗也会好,但是患上癌症如果没有最好的医生来治疗,一定不会好。我想成为好的医生”

因为鼻咽癌的生存率低,且可供学习的资料不多,所以李咏梅不论是在医学院学习期间,还是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工作时,都在不断地开展鼻咽癌领域的临床研究。

在没有数据、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时,更需要自己迈出第一步,成为制造数据和文献的人。特别是从美国培训回来后,李咏梅便和医院商议用计算机对病人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当时,伊利沙伯医院有很多的鼻咽癌病例,这是个不容小觑的优势,李咏梅写信去IBM借了三台计算机,但其中两台要在一年后归还。

时间紧迫,李咏梅和同事逐一把5000多个病例资料输入计算机,并整理成资料文献。这份含有5037个鼻咽癌病例资料的文献当时备受国内外瞩目。

随着医疗技术的增长,现如今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超到80%。李咏梅也先后任职国内外多个高水平学术团体包括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董事会成员、UICC-TNM分期全球咨询小组协调员、UICC-TNM头颈癌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头颈肿瘤分类专家成员、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SCI期刊副主编1个、编委11个;主编书籍4本、参编书籍17本,发表SCI论文231篇。

李咏梅还成为港大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教授,是国际顶尖的鼻咽癌医学专家之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

“做医生,就不要考虑自己是女性还是男性。在工作中,我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医生。”

60岁,李咏梅已经从香港伊利沙伯医院退休,但她又接受了一个offer,受邀正式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任临床肿瘤中心主管。

当时,医院刚刚起步,更不用说临床肿瘤中心的建立,“一开始,员工不足10人。现在我已经有200名同事。临床肿瘤中心也从0,成为了医院的卓越中心。”

她带领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中心不断进步。2020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医学中心获得深圳市重点专科立项;2022年,依托其带领的肿瘤医学中心鼻咽癌与头颈肿瘤防治团队的优质临床服务及科研成果,耳鼻咽喉科学荣登“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全国第9位,将为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试点单位起到引领作用。

同时,李咏梅还将国际化的肿瘤诊疗指引与国内实践相结合,把国际先进的“全人治疗”理念引入内地肿瘤治疗领域,为癌症患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全方位全流程医疗服务,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靶向治疗、肿瘤康复及舒缓治疗。

“一开始,我以为只需要把香港医疗最好的东西带过来。现在我的感受是,应该是把香港最好的和内地最好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最好。”李咏梅看到了内地医疗体系中的优点,比如三甲医院评审的严谨。

于是李咏梅决定推动考取三甲医院认证的进程,因为三甲医院的审核标准极高,经过医院全体人员的努力,2017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终于成功取得了认证,成为最年轻的三甲医院。

除了推动考取三甲医院认证,她还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这套优质的审核系统推广到国际上,使其取得国际的认可。“这个意义很重大,通过这个认证,我们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有很多高水平的医院,管理质量标准与世界已经接轨。”李咏梅觉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港融合、医改先锋的模范,完全有能力推动此事。

经过整整11个月的准备,2022年9月,国内首个“国际版”医院评审标准发布,医院评审认证国际化也迈出关键一步。“这是我觉得自己来到深圳后,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李咏梅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助理金晶

“女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有优势,她们的情感更细腻,对病人也更细心,更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比起其它专科,放射治疗与死神博弈的次数更多。科室很多年轻的女医生都有和病人家属一起抱头痛哭的经历。”金晶认为,女性的柔软和力量都应该被看见。

包括细心照顾关心病人的柔软,在诊疗和学术上孜孜不倦的力量。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期间,患者薛先生的放疗在到第二十几次的时候,副反应强烈,一天要拉肚子30多次。床位医生试了很多种方法都不见好转,患者也实在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治疗时,金晶拿着药和饼干去病房找到他,用一块小饼干沾一滴阿片酊,喂他吃了下去。看似简单的一个方法,薛先生拉肚子的症状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后续放疗也顺利完成。

“患者的支持和信任,也会进一步地回馈到我们的诊疗决策中,这是女医生柔软的一面。”

来自贵阳的范女士,患了低位直肠癌,按常规治疗需要切掉肛门。范女士来到深圳治疗后,金晶为她制定了直肠癌全新辅助治疗方案,最终避免了“切肛”,提高了今后的生活质量。这项治疗手段,正是金晶带到深圳的科研课题之一。

“在放射治疗领域,医生不可避免地要去进行一些两难的决策,‘如何告诉病人一个坏消息’,需要基于理性和专业的分析以及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共情,才能最终达成良好的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助理金晶

“当我家人知道我要来深圳工作时,一开始是劝我别折腾了。他们觉得,人到四十,就应该慢慢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但我觉得,作为医生,40岁是做加法最好的时候。”金晶南下深圳的想法,始于一次义诊。

“五年前,我来深圳义诊时看到一个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拖了个拉杆箱过来,打开后里面全是多年来到各大医院拍的片子,从这堆片子可以想象他求医过程的心酸,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奔波的劳累。”金晶回忆。

这件事让她的心里颇有感触,也在她心理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把北京好的肿瘤治疗技术往外推广,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2019年,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务处处长、放射治疗科副主任的金晶,接受南下深圳的任务,没有丝毫犹豫。2020年6月,在全国两会在京顺利结束后的第二天,金晶登上飞往深圳的飞机,开始了南下创业的新征程。

赴任深圳后,她首创了多种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技术手段,这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给更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作为国内放疗领域的佼佼者,金晶牵头开展了消化道肿瘤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3项以及多项II期前瞻性研究,不少研究填补了消化道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空白,这些研究带到深圳后,深圳及华南地区的患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为提高深圳医院带教水平,促进年轻医生快速成长,金晶还从制度入手,完善了新病人查房制度、文献复习制度等23项科室制度,积极促成分院年轻骨干赴总院进修学习常态化的人才双向流动培养;首次启动院内科研基金申报,激发员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20年医院获国自然项目立项6项。

“医生的职业属性让人常常会忘我地全情投入,从事这个行业越久,追求的东西也越单纯,就是希望病人都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他们痊愈后的笑容就能让我们高兴很久。”金晶说。

北大深圳医院大内科主任王庆文

风湿免疫病,还有个称号,叫“不死的癌症”。

过去,因为治疗方法不多,风险免疫病会导致疼痛加重,加上关节畸形等并发症,让患者受尽折磨。同时,它还是除车祸外的第二大致残率源头,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十年致残率超过50%。

“选择风湿免疫科,我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王庆文笑称。

在她当时选择研究生专业时,可选择的专业和研究生导师非常少,只有2位研究生老师,其中一位就是风湿免疫方向的。于是王庆文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的都是风湿免疫方向的课题,毕业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风湿免疫科医生。

步入风湿免疫病学的领域后,接触的病种越多,王庆文越发觉得风湿病学“有意思”。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王庆文笃定了自己未来要成为一名风湿免疫科医生的职业追求。

“毕业后,北大深圳医院要组建风湿免疫科,所以就把我引荐过来了。”在进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后,王庆文不仅要做好临床、科研工作,还承担了北京大学、汕头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与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任务,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北大深圳医院大内科主任王庆文

北大深圳医院大内科主任王庆文

其实,王庆文一开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有两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在她上大学之前,父亲做胆结石手术,因为当时医疗不先进,造成术后肝脓等并发症,以至于反复感染。常年看着父亲进急诊的经历,让她感到非常难过。还有将她一手带大的外婆,也因为泌尿道感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两件事促使她有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念头。因而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医学院。

在王庆文从医的道路上,家人看病不便的经历一直促使她想在风湿免疫科有所成就。于是,她不仅创建了北大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将这个专科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建设成了北大医院高水平A类学科,并获批深圳市唯一一个北大的风湿免疫病学博士培养点。

同时王庆文还牵头组建深圳市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并任首届会长,担任深圳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委,带领、组织全市的风湿免疫专科医生开展互动交流,组织学术交流。她牵头组织全市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组成专家组,建立风湿性疾病医防融合联盟,2年来,脚步遍布深圳市十一个区的社康中心,传医送教,接受社康医生进修,手把手培养基层社康医生,建立风湿病三级诊疗联动的专家共识,迅速提高基层社康医生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筛查、防范水平。

“因为入了这一行,我也尤其注意家人的身体。我很开心,家里几个90多岁的老人身体硬朗。更开心的是,许多来找我治病的患者都成了多年的朋友,也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把家人当病人来看待,把病人当家人来关心,我觉得这是我学医从医最好的诠释。”王庆文说。

【记者】黄思华

【海报】招风仪


编辑 程德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