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在美妆一些细分赛道已经实现弯道超车。”
3月8日,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化妆品学会主办的2023中国化妆品科技成果交流会上,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理事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志云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行业整体水平目前仍以中低端为主,不过有一些新锐品牌快速成长起来,他们在某些细分赛道,比如敏感肌护肤、男士护肤等领域与国际大牌可以形成同台竞争,个别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202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9468亿元。在这之前5年,整个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3%,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咨询服务合伙人孙盼介绍,“我们预计今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第二大化妆品市场。
之所以能有这个规模及增速,孙盼分析说,不仅有消费者的推动,还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条规密集出台。2021年1月1日,新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正式施行,自此我国化妆品行业监管进入2.0时代。接下来两年时间内,《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等接连出台实施,引导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同时释放政策红利,改善行业曾经鱼龙混杂局面,从而带动化妆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国际市场的常规表现,中国消费者更追求良好肌肤状态,孙盼介绍,护肤品在国内市场中的占比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彩妆占比较少,洗护用品与母婴用品份额则保持平稳状态。
敏感肌护肤等领域率先实现弯道超车
消费驱动科技创新,杜志云谈到,国货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细分赛道,多集中在护肤领域。比如薇诺娜、溪木源的敏感肌系列,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钠系列等等。
敏感肌护肤需求尤其突出,《中国敏感性皮肤整治专家共识》指出,我国有约36.1%的女性为敏感性皮肤,而且20岁到35岁的女性是易敏高发人群,占比超过七成。
皮肤类专利申请全球居首
来自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皮肤用化妆品的研发最为热门,各技术分支申请占比中,皮肤类研发占60%。与此同时,广东是最重要的专利申请地,国内化妆品领域专利28%来自于广东省。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机构在皮肤类方面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33%,日本相关申请量为23%位居第二。相比而言,日本在彩妆、毛发类产品的专利技术占据领先优势,欧洲则为芳香产品最大的技术来源地,美国在口腔产品掌握技术优势。
杜志云谈到,我国化妆品市场增长快速,但我国化妆品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创新原料端和产品市场端仍然还处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水平。“目前,我国化妆品企业发展总的趋势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新锐品牌及中小微企业以‘专精特新’独门绝技适配市场‘微真空’,在机遇中找发展。”杜志云特别谈到,化妆品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关注与投入,增长明显。
对于国产企业的研发创新,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谢红援引相关数据点评,产学研转换还不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还不够深入与广泛。2022年,全国有效发布专利的产业化率,企业占48.1%,高校仅3.9%。“因此我们呼吁,化妆品要多与院校、专家携手,推进研发创新。”
【文字/剪辑】李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