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梅州机遇”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春暖花开季,又逢全国两会时。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梳理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能看到在产业建设、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方面梅州的使命机遇,梅州应肩负起的担当作为。

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图为梅州城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图为梅州城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政府工作报告在梅州各界引发了热烈讨论。立足梅州发展实际,各界人士谈感受、说打算、提建议。

实体为本

紧抓科技创新谋发展

2月27日,大埔县城工业园区内,随着“正式开工”的号令下达,总投资10亿元的大埔县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开始动工建设。该项目由大埔乡贤、深圳市鸿富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武投资,主要进行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的研发、生产,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便携式通讯及电子产品等众多行业领域。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综合产值20亿元,年税收贡献约1亿元,将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张定武说。

3月4日,梅县区人民政府与梅州市宙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举行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光纤元器件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当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梅州全市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重点引进“打粮食”项目,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坚定了我们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心,让我们更有干劲。”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魏福莹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举行年产5.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的一期投产和二期动工仪式。作为梅州市重点“打粮食”项目之一,盈华高端铜箔项目计划总投资38亿元,整体达产后预计可年产高端铜箔5.66万吨,实现年产值56亿元。

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的根本出路。细读政府工作报告,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内容频频出现,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对此,魏福莹表示,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梅州制造业才能不断焕发活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及制造业的改造与赋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事实上,对数字化的需求已成为梅州政企的共识。

此前,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灵敏在梅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称,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外购的方式对现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外用制剂生产车间等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同时对现有生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的系统联动促进公司效能提高和品质提升,推动企业产能始终排在同行业第一方阵。

上个月召开的梅州两会则提出,新的一年要抓好5G基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建设,谋划建设广东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灾备中心(梅州市分节点),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融入“数字湾区”。

生态优先

打造“绿美梅州”实景画

时至惊蛰,气温回暖。梅江区绿轴花园广场内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市民相邀到此散步。迎着朝阳,品味花香,市民钟思亮和几个朋友闲聊起梅州优越的生态环境。“山青水绿,十分宜居。”钟思亮说。

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应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的声音很快传到了苏区百姓的耳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喜在眉梢。“对于我们梅州百姓来说,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钟思亮欣喜地说,如今,苏区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梅州森林覆盖率达74.54%,位居全省前列,更是粤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是梅州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梅州全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常绿、水常流。

2022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AQI)为99.2%,排名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为18μg/m3,同比(20μg/m3)下降10%;16个省考(含8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和达标比例均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

2023年,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报告坚定我们全力打造‘绿美梅州’实景画的决心和信心。”梅州市林业局局长熊锋松表示,梅州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深入实施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梅州样板。

熊锋松说,今年,梅州计划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总任务约64万亩(含林分优化提升约27万亩、新造林抚育约12万亩、森林抚育25万亩),建好市、县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示范点。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梅州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主要优势重点发展油茶、竹木、南药等特色产业,重点加强对省级以上的林业龙头企业、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目前,平远县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单位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9个单位认定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6家林企获评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9家林企获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家林企获评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春日万物生,农忙正当时。走马梅州各地,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景象。

在梅县区石坑镇礤梅村,茶农忙碌于茶园管护,为即将到来的春茶采摘做好准备;在五华县华阳镇高塘村,农户忙着覆膜、挖沟清渠,开始新一年春耕备耕作业。

“春节前已经整好田地,为接下来秧苗下田打好基础。苦瓜、茄子等蔬菜苗已种下,确保今年开年春耕顺利开展。”五华县俊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甘俊文说,该合作社是当地有名的“菜篮子”,目前约75%的蔬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春耕时节,农民忙插秧。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春耕时节,农民忙插秧。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从田间地头呈现出的“人勤春来早”景象中,可以感受到梅州乡村振兴的暖暖春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词汇,让我吃了‘定心丸’。”甘俊文说,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业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村民一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共同打通一条“致富路”。

农业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是绕不开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走进位于永和镇新中村的广东辰丰谷物有限公司丝苗米种植基地,农户正忙着春耕备耕。“我们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5年来累计种植优质稻6万亩以上,完成订单农业累计达5万亩,带动农户超5000户,已经成长为一家集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黄新辉表示。

作为梅州市粮食龙头企业,辰丰谷物主营齐昌红、五栗神系列品牌大米,分别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粤字号”农产品品牌,以高品质不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以米通四海,产自宁江平原的优质丝苗米,源源不断地被端上更多人的餐桌。同时,该公司肩负着国家储备粮的使命任务,年储备粮食保持在6.5万吨以上。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有了政策保障,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把企业打造成粤东地区现代化农业的标杆,做响梅州丝苗米龙头品牌,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放心米。”黄新辉表示,农业靠天吃饭,要稳定粮食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引进科技设备,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政府工作报告为梅州乡村振兴指明了新方向,描绘了新蓝图。当前,梅州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扬帆起航,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农户等纷纷动起来,携手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声音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嘉城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

“建议获得答复 激发履职热情”

作为梅州唯一连任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广东嘉城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赴京履职的第6个年头,“人大代表,顶天立地才能做得好。‘顶天’就是提高站位,对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性、重要性问题提建议;‘立地’则是要围绕一线实践,聚焦民生解难题。”

去年,他提出建议,呼吁进一步加大居家养老改造支持力度。近日,民政部在对代表的建议答复中透露,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指导各地通过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老年用品配置等方式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着力提升居家养老质量,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张晓在建议中指出,“居家养老拥有巨大的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产业化的可能,但也需要有较大的资源投入”。面对养老产业回报周期长、现金回流慢的现状,部分企业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经营策略,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激励。

对此,张晓建议完善适老化制度建设,制定适老化建筑建设、改造标准和技术规范,鼓励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推动居家适老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性政策,对开展适老化改造的单位加大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力度。

民政部在答复中提到,今后将持续强化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包括将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做好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的统筹衔接;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中央专项和地方留成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范围,推动各地落实养老服务补贴、辅具租赁、税收减免、人才培训等支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挖掘消费潜能,引导和支持城乡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在鼓励多方参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同时,如何确保并提升改造质量?张晓建议,一方面应完善适老化制度建设,制定适老化建筑建设、改造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制定完善居家适老化改造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应鼓励智慧居家养老环境改造,通过线上线下系统,实现对居家“银发一族”的全方位监护和细致服务。

答复透露,“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将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加快落实对200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基础项目改造和老年用品配置任务;针对老年人多层次的改造需求,民政部将指导各地参照清单合理确定本地区改造项目内容,明确相应的补贴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经自愿申请、资格认定、专业评估等程序后,按照“一户一案”的原则编制改造方案,并择优确定改造机构,严密组织实施并审核验收。同时,民政部将细化过程监控和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改造方案落实落细。

“建议获得答复,我真切感受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价值和肩负的责任,也不断激发我的履职热情。”张晓说。

南方日报记者 陈嵘伟 龚春辉)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陈泽铭 张柳青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