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叮咚看两会#
文 | 钟颐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但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
3月7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的精彩发言迅速圈粉。
粤港澳大湾区“9+2”早已超过了11
无独有偶,四年前的全国两会也有相似的一幕:曾任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的霍启刚表示,不想用“北上”形容去大湾区,它只不过是一个家的扩大,一个家的延伸。
一
知其所来,才能明其所往。
从“澳门人”“香港人”到“大湾区人”,从“北上”到“家的延伸”,措辞变化的背后是深层次的身份认同问题。
粤港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本就彼此相融,不可分割。正如何超琼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城市加两个特区,大家同饮一江水,同享千年岭南文化,都喜欢吃皮蛋瘦肉粥,也都具备吃苦耐劳的品德。”
这份对大湾区的属地认同和情感认同,既有感性的一面,也寄托着一份无比理性的判断——
既是表达对大湾区的看好,也传达出一种恳切的号召: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不必囿于某个具体的城市,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拥抱扑面而来的机遇,舞台会更广,天地会更宽。
二
握指才能成拳,合力方可致远。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四周年。粤港澳三地协力融通,已经结出累累硕果,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正在加速融通中发出愈加耀眼的光芒。
数据最有说服力。
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3万亿元;大湾区常住居民超过8600万,越来越开放的大湾区, 正在吸引各方人才集聚于此。
作为企业家的何超琼,正是其中的见证者、推动者和参与者:“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我看到的是庞大的市场、丰厚的人力资源以及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场 “委员通道”中,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马志毅也表示,在推进青年工作过程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十分关心大湾区建设,让他们把握时代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当其时,也正当其用。
全国政协委员马志毅: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关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勇立潮头,湾区再出发。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多位代表委员聚焦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索,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说出了软硬联通的获得感,道出了民心相通的归属感。
我们期待,随着大湾区从美好愿景一步步化为生动现实,越来越多人自觉爱上“大湾区人”这个新身份,并从中感到满满的骄傲、稳稳的幸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