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六门”的文园中学如何办好教育集团?对话总校长宋朝华

珠海大课堂
+订阅

3月2日,珠海市南屏中学有了新校名——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南屏校区(详情>>>)。

这所办学六十五载、三迁校址、历经沧桑的老牌学校在成为文园中学教育集团一员后,又升格为珠海初中教育龙头校校区。

再过半年,凤山中学、香洲区文园小学将投用。届时,文园中学将形成“一校六门”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互动|文园中学“一校六门”,你家孩子(期待)入读哪一所?(可多选) 1.文园中学(含一校区、二校区) 2.斗门校区(斗门区博雅中学) 3.礼和校区(礼和中学) 4.南屏校区(南屏中学) 5.凤山校区(凤山中学) 6.文园小学校区(香洲区文园小学) 提交

近些年,文园中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21年8月,又以开拓者角色率先开启集团化办学。短短一年半时间,文园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六所,数量并列全市教育集团之首。

下一步,“一校六门”如何抱团发展,如何在集团化办学新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如何更好赋能珠海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此,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日前对话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文园中学教育集团(简称“文园教育集团”)总校长宋朝华,由她来揭秘文园集团化办学经验、畅谈教育集团发展未来。

新格局

“一校六门”辐射珠海三区

南方日报、南方+:珠海教育集团化趋势明显,文园中学作为珠海市率先开展集团化办学的两所学校之一,有何具体发展思路?

宋朝华:文园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升珠海教育质量,香洲区委、区政府打造全域优质均衡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集团化办学符合集约化发展思路,能够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相对薄弱的地方。

2021年8月,文园中学托管斗门区博雅中学,举办斗门校区,开始步入集团化办学实践。2022年8月,文园中学教育集团揭牌,意味着集团化办学步入快速发展期。如今的文园教育集团,正处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过渡期,追求有思想的、有品质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集团发展策略可用“稳、准、狠”三个字概括。也就是:创新和完善机制,“稳”健推进集团健康发展;“准”确定位,形成一脉相承却又各具特色、“一校一品”的优质学校群,促进集团多样化发展;以问题导向,“狠”抓办学内涵,实现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集团化办学模式多样,文园教育集团具体采用了哪些模式?

宋朝华:总体而言文园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多元,属于复合型教育集团。至今年9月,文园教育集团将形成跨区、跨学段“3区6校7校区”复合型集团化办学格局。核心校——珠海市文园中学2个校区,九年级独立在第二校区,统一管理;斗门校区(斗门区博雅中学)、礼和校区(珠海市礼和中学)为跨区委托管理型的“优质校+新校”模式的成员校,集团派驻包括校长和管理干部的“1+N”团队,共享集团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追求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南屏校区(珠海市南屏中学)为联盟办学转型为区内“优质校+相对薄弱校”模式的成员校,全面引领帮扶,实现合作共赢;凤山校区(珠海市凤山中学)为区内直管型“优质校+新校”模式的成员校,与文园中学为同一法人,集团选派包括执行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1+4+N”团体, 将与核心校开展一体化办学;文园小学校区(珠海市香洲区文园小学)为区内跨学段“优质校+新校”模式的成员校,探索九年学制贯通的集团化办学实践。

另外,遵义市第十二中学为第一所跨省缔结的联盟校,开展结对帮扶、协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实践。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集团化办学具体成效如何?

宋朝华:文园中学集团化办学时间不长,从斗门校区运行算起到现在也就一年半时间,但成效显著。

斗门校区由文园中学输出品牌和办学理念,派出4名管理人员,现已进入当地初中办学质量第一梯队,教学质量良好,师生面貌朝气蓬勃,受到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周边居民的肯定与赞誉。

高新区礼和校区开办半年多,已取得一定办学成效,受到该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集团内部开展的教学评价中,礼和校区多项数据比入学初有了很大进步。

刚刚揭牌的南屏校区,早在2020年9月就与文园中学结成“1+1联盟校”,两校共享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教育资源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后者发展势头迅猛: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快,在香洲区教师技能大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富有精气神,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新路径

先复制再创新,开办即优质

南方日报、南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

宋朝华:最难的是缺人,没有人就办不成事。集团化办学后,每个新建校区都需要派1名校长、3-4名中层干部,前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积累,当时文园中学核心校面临着优秀干部队伍严重不足、优质教师资源被稀释的风险,存在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面临急剧下降的可能,原有管理机制已不足以支撑教育集团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集团很快调整核心校内部结构,从顶层设计解决管理团队、优秀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改组原先的组织机构,以核心校为核心设立六大行政管理部门,将原来的处室改设为中心,支撑核心校与教育集团日常运作。

同步优化管理团队。学校建立起以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后备干部、隐形储备干部为层级的金字塔型干部培养机制,其中后备干部为各个部门增设的干事,仅核心校就有48人,具体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事务;隐形储备干部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较好解决管理人才不足问题。

建立起教师培训机制,“输血”“造血”相结合,提升集团整体师资水平。向成员校输送优质教师资源。核心校采取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和同伴互助方式,以青苗工程、继教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为抓手,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及多名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新校区的管理团队和引领专业发展的团队,快速培育各校区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成员校教师到核心校“跟岗”机制,让成员校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礼和校区四位教师本学年在核心校跟岗一年,成长很快,下学年回到本校有望成为教学骨干。

派驻成员校干部也同步快速成长,集团整体呈现厚积薄发的发展势头。假以时日,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学科教师方面将涌现出更多新生力量,增强成员校自身造血功能,同时也能促进集团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南屏中学是一所已有65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在融合上会不会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解决?

宋朝华:在文园教育集团中,南屏校区是唯一以“优质校+相对薄弱校”的形式纳入集团内的学校。两个学校在校情、教情、学情等方面都有差异,在融合上必然存在一些困难。

正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双方的合作。2020年9月,香洲区教育党工委、区教育局出台南湾教育振兴工作方案,拿出16条举措推动南湾教育发展。当时,文园中学与南屏中学结成“1+1联盟校”,在帮扶过程中,两校共成长同发展,推动了核心校体制机制变革,摸索出了集团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后期开展的集团化办学积累很多经验,相当于是文园教育集团的前奏。

教师队伍同样得到成长。帮扶期间,双方派出三批次、48对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结对交流,开展了400余次涵盖行政管理、教学教研、学生成长等全方位的交流活动。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教”是最好的“学”。两所学校情况差别很大,文园中学老师在指导南屏中学师生时,首先自己要学习、要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文园中学还探索出一条整体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涵盖学校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和师生成长等多个方面。

如今,南屏中学成为文园中学南屏校区,双方合作从之前松散型向紧密型迈进,融合上也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但本着开放心态,双方总能找到好的答案。

南方日报、南方+:下一步,文园中学如何继续推进教育集团化?

宋朝华:文园中学从单体学校走向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各项工作相对以前有很大变化,但教育集团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先行,全面梳理核心校各类做法,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管理机制、资源配置、课程教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学生培养”等六位一体的集团现代化治理体系。

目前,文园中学集团化办学主要为“优质校+新校”形式,在实施路径上,我们提倡先复制再创新,确保新校与核心校处在同一起点,之后再根据学校具体校情、学情和特色作个性化调整,形成“一校一品”,这一路径可确保新校创建即高位,开办即优质。

新理念

担负育人使命,输出优质教育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有家长提出,随着教育集团化持续推进,名校优质资源可能会被稀释。文园教育集团后续优质资源是否充足?

宋朝华: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表面看核心校部分资源分散到了各成员校,但在流通与合作过程中,集团内的优质资源得以重组与升华,推动各学校向新的高度攀登。

目前,集团各校大力度推进内涵发展,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体制机制推动师生成长。对一所学校而言,优秀人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优秀人才背后的文化与机制。干部队伍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更替了,但文化基因、制度基因依然留在了学校。

南方日报、南方+:在赋能珠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文园中学当如何作为?

宋朝华:文园教育集团具体做多大,不是学校决定的,但做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对承接的每所学校担当历史责任和育人使命,源源不断地为珠海教育输出优质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文园教育集团将及时总结、持续巩固,让发展可复制、好操作,有推广价值,为集团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珠海市、香洲区集团化办学提供“文园经验”。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冉小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通讯员】孙泽鑫


编辑 蔡如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