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百年老村藏着的故事

今日斗门
+订阅

提起乾务镇三里村内

的南逸陈公祠,

不少老斗门人都颇为熟悉。

但这里蕴藏着的故事,

却鲜为人知

......

这“里”藏着一些秘密

提及南逸陈公祠,便离不开三里村。而三里村的故事,要从“五山”说起。

最早的五山,是有六个“里”,分别是:南山里、新村里、沙龙里、禾丰里、中和里、太平里。其中南山里、新村里为如今的南山村、新村村;沙龙里为如今的沙龙社区;禾丰里、中和里、太平里则合并为如今的三里村。

三里村牌坊

有人会问,为什么其他自然村叫村,三里村却叫“里”?经三里村老村民介绍,原来“里”是指一个小片区、小区域的意思;第二,古时候称“百家为里”,在一个区域内居住户数达到100家左右则称这个地方为“里”。

三里村大榕树

1965年斗门建县前后,禾丰里、中和里、太平里正式合并为“三里村”。当地村民介绍,当时将这“三里”合并为一条行政村,是因为“三里”地缘上相接,祖上同源、风俗人情相似,立村时间同为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

禾丰里旧牌坊

禾丰里旧貌

禾丰里,是原五山片区最早的“村场”,“村场”的就是指村里的中心区域所在地。南逸陈公祠,就坐落在禾丰里区域。

老祠堂的故事很动人

许多老斗门人都知道,南逸陈公祠是中山八区游击队驻地旧址。那为何本是族人祭祀先祖,传承祖德之地的祠堂,会发展成秘密基地?

南逸陈公祠修复前。

从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来看,南逸陈公祠都是个理想的秘密场所。该祠堂在抗战时期曾作为中共中山八区抗日游击队部队驻地及指挥部,配合部队驻扎、军训。解放战争时期,先辈们又以此阵地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八区游击队挺进粤中路线示意图展板。

在指挥部的组织带领下,游击队在此建立交通情报站,搜集、传送敌方情报,为党组织、游击队筹集活动经费与物资;联合周边群众力量,积极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为斗门的解放斗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现存为数不多的八区游击队照片

在群众的支持下,三里村禾丰里解放后曾被评为抗日革命老区。2011年12月7日,它被斗门区人民政府列为珠海市斗门区不可移动文物。

该祠堂为珠海市斗门区不可移动文物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南逸陈公祠存在残损的情况,如瓦件局部断裂、屋面辘筒脱灰、墙体风化缺损、青苔滋生等。

南逸陈公祠修复前破损严重

2020年,中共中山八区抗日游击队驻地旧址及指挥部(南逸陈公祠)整体修复工作正式启动。在“修旧如旧”“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基础上,对其墙体、屋面、门窗、装饰构件等进行全面修缮。

目前,南逸陈公祠修复基本完成

据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南逸陈公祠承载厚重革命历史,此次整体修复过程中,着重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展示的抗战时期枪套、弹夹等物件

一场场革命斗争,还通过老物件、墙绘等方式展现,让观众仿佛回到那个烽火燃烧的革命岁月。

抗战时期的冲锋号

“时光斑驳了老物件的光泽,却更新了它们的时代意义。”周永燊表示,老物件背后隐藏着许多的革命故事,当时从各地搜集老物件主要是留住这些红色记忆,将能够让老物件“动起来”“活起来”,从而更好地讲好其背后的党史故事,让它们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展出的各类书籍、报刊老物件

在采访过程中,周永燊多次表示自己还会继续搜集老物件,回味“老日子”。他说:“祠堂的展厅将会长期开放,展出的老物件会时刻提醒我们,如果现在过得好,就不要忘记过去的辛苦和艰难。”

为更好展示红色资源,三里村已对南逸陈公祠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优化。目前,相关修复、陈展等工作已完成,预计5月即可正式对外开放。


南逸陈公祠

始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重修于上世纪50年代,

占地面积414平方米 。

其建筑坐北向南偏西15°,

采用坐东北向西南,

两进三开间布局。

公祠坐北向南,偏西15°,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寒冷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主要组成部分为

由主座、西厢房、青云巷,

整体布局呈中轴对称,

主次分明、规整有序。

大门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

阳刻“南逸陈公祠”五个字。

大门入口敞楹式,

设花岗岩门枕石一对。

头门前廊建有花岗岩须弥座台基,

上立有两根花岗岩檐柱。

檐柱为麻石方柱,

屏门为杉木圆立柱,

均以束腰型柱础承托。

踏门而入便可见天井,

它是祠堂建筑的中心。

由于祠堂使用厚重的墙体围合,

因外立面极少开窗,

故其内部主要通过

天井院落通风采光。

地面采用三合土、大阶砖、麻石铺设。

从采光角度来说,

因为祠堂纵深较长,

如果没有开天井,

后堂会比较黑暗。

高敞明亮的后堂,它是祠堂中最庄严之地。

因珠海雨水充沛,

祠堂建筑选材多用麻石、青砖等材料。

作为地面与墙体材料,

用材尺寸也比普通民居大。

前堂设有屏风。

南逸陈公祠建筑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遵循等级礼仪制度的传统空间院落,

在中轴线上体现出威严的仪礼空间。

其既具有内向性又具有公共性,

是一种传统文化理念的广泛空间。

旧时,西厢房主要为看祠人居住。遵循等级礼仪制度,其高度须低于祠堂主座。

但总体来说,

南逸陈公祠建筑尺度均衡,

空间序列主次分明,

令人在有限的空间内

又能感受到无限的空间审美情趣。

主座和厢房建筑之间,相夹形成青云巷。可通风散热,亦有“直上青云”的美好寓意。

南逸陈公祠正脊、檐板、博古脊等

造型精美,做工精细。

建筑内部运用木雕、灰塑、彩画等

传统祠堂装饰,

充满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

是凝固的文化符号▼

南逸陈公祠建筑构造示意图。

「硬山顶」

南逸陈公祠主座为硬山顶,

硬山顶指双坡屋顶,

以中间横向正脊分两坡,

两侧山墙平齐或高出屋面

因屋檐不盖过山墙,故称硬山。

硬山建筑的特征是: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边缘相交,一个正脊,四个垂脊。

其最主要特点是

两端山墙直接与屋顶相交,

屋顶端部与山墙处在同一垂面上,

并将山部一缝檩木梁架外侧

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山面裸露向上,显得质朴刚硬。

硬山顶有利于建筑防火,当火灾发生时,可以阻止火势顺房蔓延。图为主座内景。

「卷棚顶」

侧廊采用卷棚顶设计,

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

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

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一样,

唯一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眷,

但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

使之颇具有一种曲线美。

南逸陈公祠硬山顶虽小,但线条流畅、风格平缓。

在廊拱形门仰看,

卷棚顶构成了妙不可言的曲线美。

让人顿感舒适。

卷棚内景走廊(廊拱形门)

「墀头」

青砖墙体,麻石墙裙,

前堂前檐饰以灰塑墀头。

墀头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之一,

位于房屋墙面的两侧,

俗称“马头”,

主要起支撑和装饰前檐的作用,

是建筑正立面重点装饰部位之一。

墀头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之一,位于房屋墙面的两侧。

南逸陈公祠墀头装饰图案为

仿花卉斗栱雕刻,

中层斗栱下部还有一层砖

中间雕龙纹和浪纹,

侧面体现了珠海的海洋文化传统。

南逸陈公祠墀头装饰图案。

「灰塑」

灰塑,匠人称为“半边做”,

是类似于高浮塑的做法,

表现对象凸出墙面5厘米至20厘米不等,

可表现多层次的题材。

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

造型奇巧,别具匠心。

并以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

注入祈祥纳福、驱邪避灾的寓意。

除了墀头下的灰塑,

博古脊的灰塑题材同样丰富,

有山石、花鸟、人物、房屋等,

造型生动,色彩艳丽,

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山墙的灰塑

一般以动物和花草纹饰装饰,

如福鼠、龙头纹、

凤头纹、草尾纹等。

南逸陈公祠山墙灰塑(局部)。

灰塑与建筑的相结合,

使得原本粗糙生硬的建筑

变得更加细腻、生动形象。

南逸陈公祠博古脊灰塑(局部)。

「檐雕梁架」

走进南逸陈公祠,抬头仰望,

首先就会被雕有龙凤、麒麟、喜鹊等

吉祥物的檐雕梁架、柁敦和斗栱所吸引。

远而直观,近而生动。

寄托着族人对祖先的赞美与对子孙后人的祝福。

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意义,

还富于结构美与装饰美。

梁架主要由柱、梁、枋等构件组合而成,

其中每一种构件

都有特定的装饰手法与之相适应。

雕有龙的梁架,造型精美。

而南逸陈公祠檐雕梁架以“素朝天”,

尽显材质与结构的本色之美。

梁架雕工精致洗练,虽素但美。

祠堂梁架和斗拱雕工精致洗练,

具有图案整体感强、结构严密、

透空透风和坚固耐用优点,

故在修复时原状态保留。

南逸陈公祠展出的建筑木构件。

「壁画」

壁画作为我国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其艺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南逸陈公祠壁祠画具有题材多样,创作手法多样特点,

有故事画、人文画等以表现人们现实生活。

壁画人物各具神态,神情生动,线条流畅,墨色和谐。

壁画内容则注重人与物结合,

运用简洁明快的大写意线条勾勒

使画幅更具有立体、灵动、和谐感,

不仅具有独特的装饰价值,还蕴含着人们向好向善的深刻文化内涵。

通过壁画主要表达对美好、和谐生活的期盼。图为南逸陈公祠寿星图(局部)。

南逸陈公祠壁画保存较好,

壁画人物各具神态,神情生动,

线条流畅,墨色自然和谐,

且面积较大、制作精美,

对斗门民间建筑、美术和民俗文化研究

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在修复时也被完整保留下来。

南逸陈公祠

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

对研究斗门祠堂建筑的历史发展

具有不可或缺价值。

南逸陈公祠采用一些传统工艺进行修复、修补。

据了解,

在修缮过程中,

工程项目组充分尊重建筑原风貌,

依据现存实物定制相似规格材料,

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补,

以工匠精细之功,再现其往日之精美。

南逸陈公祠内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一件件泛着温润光泽的老旧物件,

仿佛都在诉说着

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故事

......

5月将恢复开放,

更多的新感悟,

等你来探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