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缠腰”“腰盘龙”,带状疱疹痛痛痛!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订阅

带状疱疹,

这学名可能对中老年人来说会有点陌生,

但听到“生蛇”“蛇缠腰”“缠腰龙”

大家就知道,原来是这要命的玩意!

传闻“一旦龙缠身,寝食便难安”

有的人碰上这病

躺不得、坐不得、站不得,

疼痛难忍,

曾有人称比“十二级”分娩痛还要痛!

那究竟痛到“怀疑人生”的带状疱疹是何方神圣?

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

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带有剧烈神经痛的感染性皮肤病。99.5%的50岁以上的人体内潜伏这种病毒,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约1/3的人会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而罹患带状疱,年龄增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是引起带状疱疹的主要诱因。[1][2]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沿身体一侧分布的成群的密集型小水疱样的皮肤损害,并常伴有后遗神经痛。

可怕的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有多恐怖?也就是比生娃疼出2段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有“不死的癌症”之称, 有人形容这种痛如刀割、火烧、电击、鞭抽,其疼痛程度甚至比分娩还高。据统计,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且发生率也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30%-50%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甚至达10年或更长,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想自杀的想法,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令不少老年人错过了退休生活中闲适和美好。[3]

带状疱疹最容易看上哪些人群

当我们的抵抗力比较好时,病毒便会被压制为“休眠状态”,一旦抵抗力下降,病毒就会被激活、生长,再次跑出来引发带状疱疹,所有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会得带状疱疹,但更容易在以下几类人群身上“作威作福”:

❶ 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免疫系统会有一个逐渐退化的过程。一般,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病情会越严重,恢复也会越慢。

❷ 亚健康人群

全身抵抗力下降的人,如久病体虚者及过度劳累者。此外,部分人若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不良情绪、熬夜等状态,加之不运动、饮食不健康,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也较高。

❸ 慢性病患者

相比于正常功能人群,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疾病的风险增加。

❹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像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癌症患者)、HIV感染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以及做过器官移植的人,由于自身或用药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抵抗作用小。

罹患带状疱疹后要注意什么

1. 避免传染

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要注意皮疹的覆盖,经常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 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调适心情,注意劳逸结合,有助于尽早康复。

3. 忌搔抓

不要用手反复搔抓,因为水泡弄破容易形成细菌感染。

4. 及时就医

抗病毒药物治疗和镇痛治疗

① 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等,应在发疹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4]为快速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

② 镇痛治疗。对于轻度疼痛,药物治疗一般首选服用依托考昔、赛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中重度疼痛则考虑服用中枢神经镇痛药如曲马多、羟考酮等,合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不想感受带状疱疹的疼痛,有什么好的预防方法吗?当然有!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其次通过健康的生活增强抵抗力。

❶ 疫苗接种

目前,带状疱疹没有特效药,患病后只能对症治疗,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发病风险高,疾病负担重,提前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试验中,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显示出高达90%以上的带状疱疹保护效力。[5]

❷ 增强抵抗力

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袭免疫力较为低下的人群,所以面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需要通过补充蛋白质、增强锻炼,以提高免疫力,不给病毒可乘之机,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方法。

❸ 健康作息

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平时要尽量放松心态。

如何预约带状疱疹疫苗

居民朋友们可以咨询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成人门诊进行预约接种。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宗旨和业务范围是依法依规运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防病治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医疗与护理、教学与科研、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等服务。

也可以通过约苗、粤苗、支付宝阿里健康等进行网上预约。

约苗

粤苗

支付宝阿里健康

最后,

时刻关注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

远离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 Harpaz R,et al. MMWR Recomm Rep.2008;57(RR-5):1-30

[2] Kimberlin DW,et al. N Engl Med.2007;356(13):1338-43.

[3]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4]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5]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说明书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健康传播,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