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伊始,万物萌动,春暖花开,3月4日-5日,以“万物复苏 仲夏手作”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在南方报业小记者东莞活动中心举行,50余名南方报业小记者共同参与。通过“惊蛰”节气小科普、“惊蛰”农事习俗冷知识揭秘、驱虫香囊DIY制作等环节,带领小记者们走进“惊蛰”的世界,体验了不一样的节气乐趣。
春雷响,万物生,传统文化知多少
“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无端蚯蚓争头角,触破莓苔气似虹。”课堂从一首王禹偁的《春居杂兴》诗词拉开序幕。雷声、雨声、风声……在背景音效的衬托下,小记者们踏入了“惊蛰”的世界。
课堂上,专业老师通过“趣味视频+情景化讲解”的形式进行介绍,让小记者们直观易懂地了解了惊蛰的特点,“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雨水增多,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就是天上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除了反映自然现象,惊蛰节气在农耕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从事耕作的农民们都很重视惊蛰这一节气,他们将惊蛰视为春耕的开始,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左右,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此时各种经济作物开始萌动,比如茶树应及时修剪,桃、梨、苹果等果树应施好花前肥……”专业老师科普到。
惊蛰到,百虫扰,口罩香囊巧手制
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各种蚊虫和病菌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民间有句古话说“挂个香草带,不怕五虫害。”香囊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人手必备的驱虫神器。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小记者们亲手制作驱虫香囊。小小的一个香囊看似并不难,但是仅用一个小小的口罩该如何制作呢?在专业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小记者们开启了有趣的手作之旅。
“穿针引线”、缝制、塞花瓣……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大家不时和身边的小记者交流、分享心得,遇到问题积极向专业老师请教。有的小记者在剪裁环节出了错,只能“卷土重来”;有的小记者在穿绳环节用力过猛,内里花瓣不翼而飞……专业老师提醒大家,“制作口罩香囊虽然只有六个步骤,但是每一步都需要大家耐心仔细,尤其是在装花瓣。”经过一番“折腾”,小记者们的口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独一无二的香囊。
来自阳光五小509班的南方报业小记者胡泊看着自己的香囊,满意地说道:“今天不仅学到了‘惊蛰’节气知识,还将口罩还能做成这么可爱的香囊,收获满满!回家后我还要教给其他人。”
香囊虽小,心意十足,包含了小记者们的心血与付出。此次创意主题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从多方面了解“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农事要点、特色习俗,还通过制作简易的香包,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进一步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