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出台内海湾保护条例,将打造都市型“美丽海湾”

南方+ 记者

横跨汕头内海湾的礐石大桥是进入汕头市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曾经,大桥南岸码头的小散工业区影响市容,如今已建成一个总面积约1400亩的南滨绿地公园,一到周末成了市民游客露营野餐的首选。而在内海湾北岸,因创文而重建的西堤公园变身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与南滨绿地公园隔海相望。

位于汕头内海湾南岸的南滨绿地公园。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一批批市民公园拔地而起,正是汕头内海湾环境蝶变的缩影,也是绿美汕头生态建设的探索。

为更好提升内海湾环境品质,近日,汕头首次出台《汕头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条例》,从今年4月1日起,通过特区立法进一步完善内海湾保护机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产城融合的都市型“美丽海湾”。

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

汕头内海湾是韩江、榕江汇集形成的天然海湾,见证了汕头的城市发展史,也是展示汕头因海而兴、海纳百川城市魅力的一张重要名片。

此次出台的《汕头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条例》,主要针对内海湾目前在规划引领和管控、品质提升以及管理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定。其中《条例》 明确,内海湾保护要遵循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治共享的原则。

在完善保护体制机制方面,《条例》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由相关区政府和部门组成的内海湾保护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及时解决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保护范围和岸线划分方面,《条例》要求,应当根据岸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划分严格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利用区。其中,严格保护区禁止建设永久性建(构)筑物、设置排污口等改变岸线自然形态和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限制开发区严格控制改变岸线自然形态和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严格海域和土地使用审批,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优化利用区则集中布局确需占用岸线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岸线长度,落实岸线占补制度。

在强化区域管控措施方面,《条例》明确多项禁止行为。包括:除国家批准建设的重大项目外,禁止围海、填海;禁止采挖海砂、砂石,开展洗砂等影响水质的活动;禁止在禁养区范围内从事各类养殖活动;禁止在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之间的海域从事捕捞活动;禁止捕杀候鸟、留鸟和破坏珍稀水生生物资源;禁止毁坏山体、树木、湿地和绿地;禁止擅自圈占沙滩和礁石;除必需的依法批准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外,禁止改变沙滩自然属性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禁止向内海湾海域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和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含油和含有毒有害物质压载水的船舶污染物;禁止倾倒、堆放、填埋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农业废弃物以及其他废弃物;禁止直接或者通过违法设置的排污口向内海湾海域排放工业废水。

礐石大桥下的西堤公园。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礐石大桥下的西堤公园。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打造都市型“美丽海湾”

内海湾保护成效如何,水质是最直观的标准之一。

近年来,汕头以控源截污为主线,多措并举推进内海湾水质提升。2020年、2021年汕头内海湾水质均值均达到以海水四类标准为主,2022年,内海湾水质均值达到海水四类标准。在内海湾片区内,梅溪河升平断面2022年水质浓度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6.15%;外马路雨污分流工程完工;36宗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片区内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处理规模达到85万吨/日,23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处理规模达到10.64万吨/日;内海湾保洁实现全覆盖,2022年打捞上岸的垃圾漂浮物约1943.5吨;涉内海湾海域“散乱污”场所整治完成率达99.9%。

此次《条例》在控污方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其中,内海湾范围内不得新建入海排污口;确需新建入海排污口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内海湾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内海湾两侧控制区域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等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

此外,将加强对牛田洋等内海湾湿地的保护,预防、控制、消除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在办理涉及湿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海域使用、养殖、防洪等行政许可时,将加强对有关湿地利用活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湿地保护措施等内容的审查。

根据《汕头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汕头计划将内海湾、青澳湾、广澳湾打造成各美其美的美丽海湾,并提出要把内海湾打造为产城融合的都市型“美丽海湾”。

汕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条例》实施,接下来以持续改善汕头内海湾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加强陆海统筹,编制汕头内海湾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水质保障机制。同时,针对主要污染因子无机氮开展精准治污,以梅溪河总氮削减试点为重点,加强污染溯源,编制金平区入海总氮摸底溯源与削减方案,推进入海河流总氮削减,以优良的亲海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杨立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罗荀畋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