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冲锋 | 东江上的“活雷锋”救捞队:“我们也怕,但必须潜下水去”

广东退役军人头条
+订阅

03:13

再一次冲锋 | 东江上的“活雷锋”救捞队:“我们也怕,但必须潜下水去”

“有人溺水了?定位发我,我马上去!”“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来到惠州市退役军人战旗志愿服务心连心公益救捞队,采访他们在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的故事。

采访中途,队长赵喜昌突然接到警方电话,脸色立即紧张起来,队员们纷纷张罗准备出动。这样的紧急救捞行动,对这支队伍已是家常便饭。

赵喜昌和闫伟紧急出动救捞任务

赵喜昌和闫伟紧急出动救捞任务

赵喜昌是一名退役军人。1976年12月,22岁的赵喜昌应征入伍,加入雷锋生前所在的“雷锋团”。为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退休后的赵喜昌召集志同道合的队员,志愿开展救捞活动,被誉为东江水上的“活雷锋”。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惠州东江沙公园,寻找这名“活雷锋”的所在地。在离水边不远处,有间四米见方的小平房,这里就是心连心公益协会雷锋志愿服务站。门口一张小方桌、几张小胶凳,平房里填满了救生圈、漂浮救援绳、打捞救援竹竿等救援物资。

救捞队展示自己发明的救捞工具

在门口,赵喜昌细细整理着几天前使用过的救捞工具。小型救捞网、救生钩、救援撑杆……这些看起来并不专业的工具,都是赵喜昌和队友们在“实战”中发明出来的。

赵喜昌原本有着平静的退休生活。2008年,目睹两名儿童不慎落水、打捞却面临困境的情况,赵喜昌控制不住,流下泪来。回家和老伴商量后,他找到一起游泳的同伴,成立了惠州市最小的志愿组织——只有2名队员的惠州志愿者救捞队。

随着队伍的事迹传播开,救捞队的人渐渐多起来。救捞溺水者这种许多人避之不及的事,在队员们看来不需要太多理由:“这事总要有人干,我们几个就一起干呗。”

救捞队开展志愿救捞活动已有15年

谈话突然被一通警情电话打断。赵喜昌挂了电话,与副队长闫伟匆匆收拾整理救捞工具,往救援车赶去。

“李春丽李春丽,听到请回答。博罗县有任务!”一边走着,他们一遍用对讲机反复确认着另一名队员李春丽的位置,“你快点!快过来呀!”

李春丽匆匆骑着摩托车赶过来,一坐上救援车,赵喜昌踩一脚油门,立即发动了车子。救人时间宝贵,救捞队队员都养成了急性子。

路上大家还一直在讨论分析:“那是个小鱼塘,我们还没赶到可能都捞上来了。”话虽如此,救援车一路鸣笛,车速丝毫不减。

车到半途,赵喜昌又接到电话:孩子果然已经捞起来了。赵喜昌神色放松了一点,往回开着车,跟记者分享起水下的世界。“一到水里,和外界的联系就只剩下一个呼吸器、一个连着岸上信号源的绳,全靠我们自己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经常负责下水救捞的闫伟接过话,“在江里湖里甚至沟里,手电照不出去,能看到30公分就不错了。手电就是做个伴,其他全靠自己打气壮胆。”他打了个比方,“晚上走夜路没有灯,踩到软绵绵的东西可能都吓得够呛,我们潜到水里,啥都看不见,全要用手和脚去触碰。”

记者问:“那你们不怕吗?”

“怕!怎么不怕?”赵喜昌说,“但我们必须潜下水去。救捞成功那一刻,想的都是,总算能给家属一个交代了。”

从2008年组建到现在,救捞队已经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如今的6人,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0岁。虽是一支小队伍,但救捞成绩斐然,赵喜昌的《救捞记录本》上清晰记着:开展救援行动1000多场次,共救活116人。

《救捞记录本》清晰记录着救捞时间和情况

如今再提起与“雷锋团”的二三事,赵喜昌感慨,自己做到了团里那句口号:“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

离开服务站,赵喜昌又接到一个救援电话,跟记者告别后,马上驱车呼啸远去。

【记者】马瑞婕

【摄影】梁钜聪

【编辑】万稳龙

【海报设计】吴颖岚

【通讯员】潘煜坤

【统筹】尚黎阳 李细华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