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投成果展
2022年5月
里水镇综合治理办组织开展
“善治郁水 益动青创”
第四届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
短短三个月
扶持15个项目
开展社区治理服务
动员多元主体 2161 人
撬动社会资源 62619 元
激活“青”力量,激发“新”活力
3月2日上午,里水镇“善治郁水 益动青创”第四届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成果展在里水镇机关小礼堂举行。南海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陈俊勋、里水镇党委副书记陆锹晓、南海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股长陈曾悦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微创投大赛成果展
现场精彩纷呈
part.1
微创投风采回顾
2022年7月,里水镇综合治理办公室正式启动“善治郁水 益动青创”第四届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期间通过提供治理基金、伴行督导、资源链接、社会传播等支持,激发里水镇向上向善发展新活力,激活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创新的能动性、拓宽社会治理多渠道平台参与的延展性、推动“善治里水”品牌建设的全局性。
本次大赛吸引村(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团队等25个主体参与,最终15个主体勇夺微创投种子资金,围绕党建引领办实事、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新市民融入社会治理、社区微改造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治理微行动。
创新点一 激发青年活力
较于往届的村(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主力军,今年还涌现出以大学生为主导的青创力量,着力调动里水镇青年、青少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孵化培育年轻新力量。
创新点二 撬动盘活资源
新增“配比申报”申报类型,通过1 : 1资金配比的方式,提供2000元至 10000元不等的等额配比种子资金,拓宽资金渠道推动自我造血,其中,有3个项目成功链接社会资金合计12000元。
短短三个月,15个项目中的211名执行团队骨干共同发力,为里水镇提供各类活动141场,动员其他多元主体2161人次,解决社会治理微事件39件,直接服务社区居民13903人次,撬动各类社会资源62619元,自制宣传视频5条,线上平台宣传51篇,阅读浏览量达20392次,探索提炼机制2个。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反映出里水镇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在不断扩张,在培育和赋能社会组织、激发全社会活力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效显著,更是里水镇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经历了四年的探索,一步一步成长的足迹,从摸索中前行,从实践中成长。同时,里水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编制了“善治郁水 益动青创”里水镇第四届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成果册,通过精简的素材整理,汇总15个社会治理微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成效,向社会各界分享里水镇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探索、好经验。
part.2
领导致辞
里水镇党委副书记陆锹晓在活动致辞中对项目成果表示肯定,认为本次微创投大赛展现了里水镇多元主体的蓬勃向上,社会治理的活力有序。
对于本次微创投大赛成果,陆锹晓同志提出两个“新”:
01、实现新突破
推动里水镇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首先,是人的突破,社会治理“朋友圈”圈层结构得到新突破。本届微创投大赛在里水镇内相关部门的专业引领下,多元主体的带动下,新市民、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参与比例显著提高,参与面更广,社区治理成效更为显著。
其次,是钱的突破,社区“资源池”撬动盘活得到新突破。本次微创投大赛机制上探索尝试了种子资金匹配申报方式,注重发挥种子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其他社会资源投入社区治理,实现“小成本大成效”。
02、迈向新征程
里水镇将持续深化打造解民困纾民忧的微创投品牌项目,通过这个培育和实践平台,鼓励多元主体从自己出发、从身边人出发、从社区出发,精准挖掘聚焦社区“小切口”问题的解决,打造“小而精”的“微项目”,以精准化服务为目标,充分发掘和培育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全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激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
同时,在前几届社会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里水镇整合各职能单位资源,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往深往实发展,总结提炼出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案例经验,打好里水社会治理基础,为里水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part.3
“最佳人气奖”获奖名单出炉
为进一步扩大里水镇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的影响力,宣传推广各项目的治理经验,里水镇综合治理办于2023年1月8日—1月12日开通了里水镇“善治郁水 益动青创”社会治理微创投大赛投票助力通道。
经过5天的激烈投票,以下5个项目成功斩获“最佳人气奖”,他们分别是:
《悦园小区荒地变形计》——悦园小区楼长志愿服务队
《打造楼栋“生命通道”,“岭南魅力”微动员》——岭南厂生活区融爱互助小组
《“青创海南洲,共读齐议事”海南洲社区关爱新市民行动》——海南洲糖果花园妇女微家
《“幸福小院子”大冲社区共建品质空间微改造项目》——大冲社区志愿服务队
《“绿荫绕社区,共筑家乡美”邓岗社区微改造项目》——邓岗社区志愿服务队
PS: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part.4
“最具成效奖”获奖名单出炉
综合15个微创投项目的执行情况、项目成效等,其中有3个项目凭借突出的成效脱颖而出,荣获“最具成效奖”,他们分别是:
《“党建引领,邻里互助”农场建设计划》——洲村社区志愿服务队
《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治理项目》——同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知民俗,晓乡情” 甘蕉社区最美导赏线评选活动》——甘蕉社区志愿服务队
PS:以上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想知道获奖的项目
得到哪些成效?
优秀项目有啥经验?
快来听听他们的分享
↓ ↓ ↓
part.5
优秀项目分享治理经验
01、“党建引领,邻里互助”农场建设计划——洲村社区志愿服务队
项目延续“爱心农场”特色服务,以美化社区公共空间为契机,由党员带头,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包括社区乡贤、志愿者、长者、妇女、青少年等群体,推动形成“农场运营+邻里互助”的闭环路径,建立“党员+乡贤+志愿者+社工+居民”的关爱弱能长者机制,让社区长者足不出户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定期为长者购置生活物资,让爱心农场服务覆盖全社区弱能长者。
执行期间,项目建立“党员+亲子”的农场管理模式,召开4场议事协商座谈会,动员乡贤、党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共38人出席,划分农场三大区域,制定岗位职责、规范管理、轮值制度等机制。项目通过“爱心农场”平台,以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向社区青少年展示农作物栽培模式,传承农耕文化。
待瓜果成熟后,项目动员79名志愿者开展11场鲜菜到户行动,为361名长者提供农场鲜蔬,传达社区对弱能长者的关爱,拉近党群关系;以“爱心农场”为杠杆,开展3场农场公益日活动共链接资金489元,利用资金为9名长者实现生活微心愿,撬动社会资源反哺社区弱能长者,成功打造一个能由居民自主运营,蔬果帮扶邻里的爱心农场,实现农场运营的闭环发展模式。
02、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治理项目——同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项目以小区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问题为导向,善用“融和圆桌”激活小区多元主体议事平台,组织小区党员、物业物管、议事代表等群体,探讨有效缓解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开展21天有序停车文明劝导行动,从行动上培养居民养成文明停车的良好生活习惯,从空间上改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安全隐患状况。
前期,项目调动党员代表、物业物管、议事代表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代表,围绕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难、乱、危等问题,开展1场社区宣传活动和3场融和圆桌议事会,制定1份小区公约,探讨出一个具体可落实的微行动治理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方案。
期间,项目动员20名志愿者多元主体组成劝导队伍,开展2场能力培训,参与21天打卡式巡查劝导活动,借“领头雁”激活团队活力,鼓励队伍骨干成为行动中的引领者,带动劝导队伍成员成为行动中的宣传者、倡导者、监督者。
在推进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过程中,项目还顺利解决了小区门禁问题、保洁问题、规范园区消防通道标识标线问题等其他治理问题,探索出“集问题、组队伍、提技能、共议事、齐治理”五步走工作路径,顺利引导小区居民关注小区公共事务,构建和谐邻里关 系,形成社区多元共建的局面,推动社区“整治+”模式的发展。
03、“知民俗,晓乡情” 甘蕉社区最美导赏线评选活动——甘蕉社区志愿服务队
项目发动党员、巾帼青年团员、长者、亲子等多元主体组成甘蕉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聚焦社区问题,借微项目开展契机,以社区出租屋主联合会为平台,以文化导赏的形式,充分调动社区居民与新市民一起走进社区、了解社区。
项目以“自己人”的视角,邀请本地居民和新市民组建一支12人的文化导赏员队伍,共同探讨出三条社区文化导赏路线。在个人层面上,开展3次探讨会议和导赏能力培育、3场社区文化认识和导赏实践,服务超100人次,内部评选出2名“最美导赏员”;在社区层面上,以导赏路线把社区的文化进行分类串联,形成“仁爱篇(和同村)”“孝亲篇(上街村)”“融合篇(建星村)”,通过线下投票评选出一条“最美导赏线”(上街村)。
经过3个月的服务开展,项目有效借助社区出租屋主联合会的平台,从两大层面上提供的两种服务支撑,进一步增强本土居民和新市民对社区人文环境的熟悉度,逐步提升新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感,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互动中做到“知民俗-晓乡情-说故事”融合参与和融合共治。
时间虽短,成效不小
15个微项目,多点开花
聚焦社区“小切口”
以“小成本”
撬动基层治理“大成效”
未来,我们将继续迈向新征途
探索组织自我造血发展新路径
协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
推动里水镇微创投大赛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来源:善治里水
编辑:南海区委政法委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