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金城认为,互联网对作品的快速传播和更新有很高的要求,但要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国民级大作,还需潜下心来打磨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其注入思想和温度。此外,动漫IP的孵化、品牌的打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动漫人持之以恒的创造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明萌
特约撰稿 汪一川 发自广州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1985年,金城在《珠海特区报》担任美术编辑,通过各种渠道,他了解到香港的漫画家黄玉郎创办了玉郎机构,成为火遍东南亚的漫画制作出版公司,次年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漫画公司。这一时期,国外漫画大量进入中国,比如欧洲的《丁丁历险记》《蓝精灵》;美国的《加菲猫》《猫和老鼠》、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城市猎人》《美少女战士》等。这些漫画广受欢迎,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金城深受触动,他本是连环画作者,但到1985年,连环画产业已经衰落。他回忆,连环画的兴起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文化需求极其迫切,而相应的文化消费没有跟上。连环画一分钱就能租到一本。但随着连环画市场日渐蓬勃,连工业、农业类出版社也争先出版连环画,题材雷同、画面粗糙、供大于求,加上电视等娱乐消费分割受众,连环画市场急剧萎缩。很多连环画名家都转行画国画,他也被迫中断工作,南下成为美编。
金城也在探索中国连环画的未来之路,“我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市场化模式,只要在创作方式上稍加改良,马上就能适应国际化漫画出版的新浪潮。”他四处介绍香港漫画、黄玉郎的漫画,介绍当时中国引进的《铁臂阿童木》等动画。“但大家对外界没有充分接触,觉得这是舶来品,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市场。于是只能眼看着这个市场逐渐淡化。”金城说。
1997年,曾经历两次创业失败的金城开始第三次创业,创办《漫友》杂志。1990年代末,漫画仍处于地下市场,盗版横行。漫画是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少有正面评价。金城提出“动漫”的概念,让漫画搭上动画这班车,很快被同行、社会和媒体接受。到了2006年,国家级的政府文件也开始用“动漫”这个词。
《漫友》挖掘了一批青年漫画家,2004年,他筹办了中国动漫金龙奖,在业内有“华语动漫奥斯卡”之称。夏达、本杰明、阮筠庭、姚非拉、猪乐桃、寂地、客心、丁冰、SHEL、王小洋、于彦舒、韩露、朱斌、十九番等数十位漫画家都是“漫友文化”通过金龙奖等方式推出的。
金城从事了近四十年与漫画相关的工作,从一名画家变为《漫友》杂志社社长,漫友文化品牌、中国动漫金龙奖和JC动漫馆的创办者,再到离开经营岗位钻研学术,他越来越感到国漫与日本、欧美漫画的距离,但他也欣喜,在互联网时代,国漫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渐变好。
广州原创漫画、动画在中国都是第一阵营
——对话金城
“我们只要走出国门,都代表国家队”
南方人物周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漫画对实体漫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金城:主要体现在对实体的漫画出版市场发行的影响。线上漫画最近几年一直高速发展。包括动画,过去局限在那几个电视频道,现在主要阵地实际上都是线上,如B站、腾讯等互联网平台。线上平台给动画、漫画提供了全新的场景和空间,粉丝的范围也有所拓展,但是它会对实体比方说动画电影的票房、漫画的实体图书出版有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互联网阅读体验,它实际上拓宽了全新的、无限的空间,这方面也算有失有得。我认为总的来说,线上漫画的繁荣发展方便了作品的传播。漫画和动画从出生开始就紧紧和媒体捆绑在一起,最早是画在岩洞上、墙壁上,后来用纸张出版,主要发表的阵地是报纸,再后来以杂志连载的形式作为主阵地。到了今天,互联网成了传播的主要渠道。
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行业从业者,首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适应这种转型,那么实际上就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过去有一些读者、观众走了,但是一批新的读者、观众又走进来了。
我1997年在北京创办漫友,2000年到了广州,实体漫画过去在整个漫画出版体系当中是重中之重,那个时期主要的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互联网时代,那些长大了的孩子,也就是目前的青年人,他们可能已经二十岁以上、三十多岁,甚至更大一些,他们有更多机会继续接触漫画。过去,这些读者(长大了)就意味着流失了。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又被找回来了。
南方人物周刊:为什么将漫友从北京迁到广州?
金城:2000年是中国漫画的起步期,那个时候广州的出版发行、漫画社团氛围特别好,大学里都有漫画社、有同人社团,还有那种学生组织制作的动漫售卖柜,表现比较活跃。香港漫画、澳门漫画对广东的影响比较大。当时只有在广州、深圳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香港漫画,在当时是独特的市场化场景,在北方没有的。漫画作者也在广东率先成长起来,漫画的研究者也开始涌现。所以2000年的时候,我们把编辑部门放到了广州。
2004年,我创办了中国动漫金龙奖,我认为中国漫画要发展、成熟,要繁荣,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作者力量,要批量制造明星,有能够制造明星的机制。于是,中国文化研究会、漫友杂志社创办了中国动漫金龙奖,当时也经过了国家文化部的批准。第一届、第二届在北京办,到第三届,广州市开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在天河区挂牌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漫画动画产业开始被社会关注。2006年,第三届金龙奖在中山纪念堂举办颁奖典礼,在那之后我们的总部正式落户广州。
南方人物周刊:正式落户之后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金城:当时我们认为漫画事业非常有朝气,有一个很可以期待的未来,同时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动漫。2006年,广州市文广局、科技局等机构主动给我们提供房租补贴,也希望我们如果有动画作品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或是省级电视台播出,有不同程度的按集数进行的补贴。我们也可以按照出版的级别来扶持漫画原创。所以当时我们赶上了中国漫画驶入快车道的第一波热潮。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0个部委来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广州市政府推出了44号、45号文件,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动漫从业者开始被主流社会关注。
我们是以原创漫画的研发、出版、发行为主,而动画片的制作,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是在这个时期。大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机遇。过去仅凭市场的打拼还是很艰难,因为当时的竞争不是这家杂志和那家杂志的竞争,实际上是中国漫画和日本漫画的竞争,是中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竞争。日本漫画它以它的低成本、高效率、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影响整个亚洲,影响到全世界。
我们当时是起步期,老一代画连环画的已经转型、转行,新的漫画作者凤毛麟角,还在成长,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能够有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出台,对我们从业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推力。使我们从那种非常小众的、原创孵化的企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金城在阿尔及利亚国际漫画节“中国馆”现场绘制肖像 图/受访者提供
南方人物周刊:广东在中国动漫产业中处于什么位置?
金城:2008年之后,漫友文化几乎每两天就要出版一本杂志,我们通过漫画杂志来孵化漫画图书。我们引进了台湾漫画《乌龙院》,把台湾漫画家敖幼祥从台湾邀请过来,在淘金安营扎寨,创作乌龙院大长篇漫画。乌龙院漫画在台湾曾经家喻户晓,但是大陆无人知道,所以引进乌龙院版权当时也有非常大的市场风险。敖幼祥从台湾来广东,我们并肩作战,在广州孵化了乌龙院的最顶峰之作,叫作乌龙院大长篇漫画系列。这部作品出版了43卷,2868页,达到了华人漫画的最长纪录。
后来我们孵化了一部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叫《爆笑校园》。作者朱斌给金龙奖投稿,我们发现他很有创意,当时他在读医学本科的五年级。我们跟他签约,他走出校门之后就成为一个职业漫画创作人。
当时发行商建议引进日本漫画版权,有《钢之炼金术师》等等一大批畅销漫画,但是我坚持要引进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漫画,以当时的市场来看,这部作品可能不会带来财富,甚至可能还要赔钱。但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一个日本国民级漫画,颠覆了日本漫画的历史,使日本漫画从非常低级、不为人看好的行业,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领头羊。能够引进这样的一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指向意义。所以当时通过日本手冢治虫的株式会社,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引进了《铁臂阿童木》。
也因为引进《铁臂阿童木》,广州的本土原创漫画和日本的动漫行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2019年,我们去日本举办中国动漫日本行展览,举办了两地的动漫名家高峰论坛。我们跟日本的动漫行业协作,为中国原创漫画把脉。
所以今天广州的原创漫画,是中国原创漫画的重要基地。广州原创漫画、动画在中国都是第一阵营,我们只要走出国门,都会代表国家队。
在过去的起步阶段,我们能领风气之先,引进港台、海外的漫画,带动我们本地漫画和漫画人的成长。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几年很多漫展或者动漫活动都在杭州、上海举办,这是为什么?在动漫产业版图上,广州依然具有优势吗?
金城:长三角一带动漫产业快速发展,他们全面布局,建立了一些实体动漫博物馆等场所,广东本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挑战。
我想应该要形成一些实体的根据地,要有我们的基地。所以2015年的时候,我提前从漫友文化退下来,开始做动漫艺术研究,做动漫人才的孵化,做动漫艺术从传统到未来的梳理和全新的产业布局。JC动漫馆作为一个实体机构,有动漫研究、动漫创作、动漫传播和动漫展示。
广东的动漫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地,是一个特别令全国的动漫创作人、发烧友向往的地方,但是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却找不到非常专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动漫机构。我创建 JC动漫馆,希望能够通过民间的力量,让人们在广州感受到漫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全世界动漫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中国大陆,原创动画、
漫画覆盖了整个市场
南方人物周刊:新一代作者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金城:当下的原创漫画作者进入条漫时代,是通过互联网孵化起来的。他们在快速流转、阅读的快餐文化塑造下,成为能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新作者。他们有很顽强的战斗力,能够通过一个人或者一个工作室、一个团队快速把一部作品做成系统,从一话做成一个系列、多个系列。
互联网的优势就在于更新速度非常快,远远超越了过去实体漫画出版的时期,当时大概半个月更新就已经是最快速度。现在可以有几天更新,甚至是一天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也透支了漫画作者的创造力。漫画作者虽然有奋斗精神,但是灵感也会枯竭。尤其是作为职业漫画创作者,缺少生活、缺少不断的营养、缺少其他艺术元素所给予的渗透,灵感会越来越少,甚至枯竭。
普遍来说,当下的条漫作者由于创作节奏过快、强度过高,导致作品明显感觉到流水线式作业,看上去有一定程度的粗糙,在剧情、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有所缺乏。像过去的连环画、上海美影厂的动画,我们追求的水墨感、剪纸感、皮影感,那种非常民族化的表达也越来越少。它还是跟当下的互联网阅读有直接关系。
南方人物周刊:有办法解决吗?
金城:互联网阅读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它给我们带来比较好的传播渠道,使受众面变得很广。但是这种对作品的快速流转、对作者的高效率的要求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局面如果不加以改变,很难产生国民级大作,更难产生拿到世界上都叫得响的作品。
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应当潜下心来打磨作品的质量,十年磨一剑,比方说像《大圣归来》经过了八年的孕育,《哪吒之魔童降世》经过了六年多的打磨。2016年,我有机会访问美国梦工厂,我问梦工厂动画总监,《功夫熊猫》1、2、3在中国市场表现非常好,第4部什么时候出?他说目前没有计划,剧本还不满意,必须要剧本100%满意才开始后续的动作。这给了我非常强烈的震动。
中国的原创漫画、动画要提升艺术感染力,提升水平,就要强化文学性,强化艺术语言和民族化风格,要能够潜下心来,打磨最为优质的力作。市场上需要流水线式快速创作的漫画,但是从长久而言,人类社会更需要经久耐看、能够传承的有思想、有温度、有文学性的漫画动画作品。
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上映的《雄狮少年》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吗?
金城:这部作品被称作现象级动画,它是为数不多的现实题材作品,难度巨大。它把聚焦点放在了岭南文化的背景之下,一炮打响。很多同行、媒体都在琢磨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动漫消费者、动漫爱好者是看日漫、看美漫长大的,但他们觉得需要精神上的(联结),希望和本土文化产生关联。当下年轻人的本土文化意识,与当代动漫创作人本土化的目标和诉求相吻合,所以能打磨出这部《雄狮少年》,它聚焦于岭南文化,能够表达岭南文化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这是这部动画作品能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相信这样的作品的涌现,会给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迪和示范效应。另外也会给动漫爱好者更多元的选择。在日漫、美漫比较有竞争力的当下,我们本土的原创作品正一步一步走出来,在非常激烈的市场空间里形成一个优势板块。
这些年我感受很深,跟日本、美国动漫比,我们还有一些需要赶超的地方,但是如果说就本土消费而言,从一些中国动画、漫画市场的年度报告,我们能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下,在整个行业的努力下,我们消费的基本还是本土的原创动画漫画,这种现象来之不易。
在整个亚洲,除了日本以外,只有中国市场能够显示出这样一种原创的力量,不管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都是日漫美漫的天下,尽管本土原创有自己的特定空间,但还是敌不过日漫美漫强大的市场渗透。
只有在中国大陆,原创动画、漫画覆盖了整个市场。我们在技术、编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还需要提升,但是我们的基础已经建立。所以接下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我相信赶超日本、美国,还是非常有希望。
▲《雄狮少年》 剧照
我们缺少面向世界的宏观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观众对近两年的国产动画有一种声音:技术进步了很多,画面进步了很多,但是怎么故事写成那样?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金城:我始终认为我们在人文方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尤其是剧情的打磨、人物的造型和人物的性格塑造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动漫行业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衡量是不是成功,要看IP能不能立得住,能不能受到欢迎,这个IP能不能成为人们纷纷希望得到授权的畅销IP。
我们有的时候闭门造车,缺乏国际化视野。国际上在IP方面最为成功的,比如皮卡丘,它有非常成熟的全球化市场体系。中国的动画显然缺少这个,我们的视野还是局限在我们身边,局限在中国大陆,我们缺少面向世界的宏观视野。
这些年来我们本土作品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还是不多见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大IP。我们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在架构世界观、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整个故事剧情的铺排,包括它的文学性、历史性、艺术表现力方面,需要再进一步努力,需要向其他动漫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
南方人物周刊:2022年是中国动画百年。过去我们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都在国际上拿过奖,它们的剧情也不复杂,但他们依然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为什么那个时候可以现在不行?
金城:过去中国动画在国外得了很多奖项,甚至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但是如果分析下来,我们得奖的一批作品都是实验性动画居多,商业动画始终欠缺。
实验动画就是这种短片,像《山水情》,中国比较重量级的水墨动画,被称是“最后的绝响”,它只有19分钟。我这一代人在影院有看过很多动画,但是当时叫加演,就是在某一个电影的上映前,有一部小短片先播给你,像《小蝌蚪找妈妈》,那么广为人知的动画都只在电影院加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它形不成强大的IP,它是艺术的风向标。
那么我们看一下欧美、日本的动画漫画,衡量它是否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它的 IP价格,它的商业价值。像蜘蛛侠、蝙蝠侠等等都是超强IP。
中国在早期也做过一些探索,产生过不错的市场反响。像《黑猫警长》当时也是人尽皆知,周边商品发行得也很好,但是仅仅制作了五集,没有延续下来。
动漫IP的孵化需要长期持续打造品牌的过程,一定要让动漫作品、角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符号价值,成为人们喜欢的情感寄托。只有经过了历史性的打造,作品才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的陪伴,成为人们一生的朋友,甚至成为一家几代人的朋友。
这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我们中国的动漫人持之以恒的创造力、战斗力,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
▲金城在JC动漫馆的办公室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动画好像很喜欢在《西游记》 《封神榜》或《白蛇传》里取材,长此以往,难免有审美疲劳。
金城:目前来讲,中国动漫的文学根基不是很牢固,能够为动漫提供剧本的支撑还不具备。
现在全国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动画漫画专业,但是没有一个动漫编剧专业非常出名。中国动漫的编剧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动漫创作者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转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一来很丰富,二来不需要支付版权费就可以直接使用,三来也确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甚至外国人也很喜欢四大名著和我们的民间传说故事,这就导致了我们动漫作品采用“拿来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素材、使用素材。
像日本和美国动漫行业非常发达,他们的漫画编剧已经形成一个行业、一个产业。所以我们必须在大学里开设动漫编剧专业,通过各种扶持政策,推动动漫编剧板块成熟,这样动漫作者的成长速度也会加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