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孩一生下来,耳前有一个小洞,我们常称之为“聪明洞”“富贵孔”。这个小洞到底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谭国杰介绍,其学名叫“先天性耳前瘘管”,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为胚胎时期第1、2鳃弓发育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
谭国杰介绍,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目前尚未发现其相关致病基因。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舟状窝及耳甲腔。小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大部分为单侧发病。
“先天性耳前瘘管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和分泌型。”谭国杰指出,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82.58%,分泌型占3.87%,单纯型占13.15%。
单纯型:只见瘘管口,没有明显的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无需特殊处理。
分泌型:轻轻挤压瘘管,周围可有少许白色乳膏样物,有点臭味,可能伴有瘙痒感。
感染型: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瘢痕或脓瘘。
而除此以外,先天性耳前瘘管还常常伴随有耳廓畸形、耳廓软骨膜炎和耳软骨坏死等症状。因此,发现有“聪明洞”,我们可以寻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的帮助,做一次耳部检查、血检查、肾检查。
在治疗方面,谭国杰指出,无症状无需特殊处理,无红肿、化脓者保持干燥清洁,即使局部沾水,也可以用干净的东西擦掉,不过为预防感染,千万不要挤,不要揉。
感染型则需立刻就诊,积极抗炎治疗,必要时切开排脓,定期换药,有的患者1周左右即可痊愈,但有些患者由于瘘管分支广泛,换药多月仍无法痊愈,待局部创面完全愈合一个月后,就要考虑行耳前瘘管切除术了。
谭国杰强调,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耳前瘘管虽然是小病,如果平时不注意护理,感染时不及时就诊,也有可能演变成折磨人的顽疾。
【记者】朱斌
【通讯员】吴建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