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立足大湾区,驶入新赛道

广东教育头条
2023-03-02 13:42
+订阅

连日来,珠海科技学院(下称“珠科”)好消息频传:

获批设立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系唯一获批立项的民办高校;投入3000万元推进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两个项目获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是此类立项数最多的民办高校……

一张张“金名片”背后,是学校办学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集中体现。

建校19年、转设两年来,珠科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珠海发展,持续以改革动能激活高质量办学活力,连续7年居于国内各大同类院校排行榜榜首,转设后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排行榜连续两年获广东省第一名,发展成全国有影响力、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成为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代表之一。

党建引领

激活高质量办学动能

日前,珠科举行“诵读红色经典,传承伟大精神”诵读展演校内选拔赛,师生踊跃参与重温经典,以青春力量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思政学习氛围。

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极大影响高校育人的质量与成效。

一直以来,珠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育渠道,不断提升铸魂育人质效,党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学校党委获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蝉联“广东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高校思政教育要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守正创新,真正浸润学生生活。珠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思维、新语体,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重要阵地,创新方式讲好故事、追好热点、用好形式、做好服务,打造具有珠科特色的网络思政品牌。其项目成果入选广东省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展,学校连续五年获“广东高校新媒体影响力”一等奖。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珠科将党建成效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育人实效——

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成为2020年度广东50所民办高校集体“年检”中唯一获评“优秀”的学校,2021年度再次获评“优秀”;为社会输送近10万名本科生、158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涌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欣蓉、“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奖获得者梁振运、“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佘军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建校以来,珠科把稳党建引领方向盘,将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治校基本功,扎实推动内涵式改革,在办学赛道上奋进实干,实现高质量办学、全方位育人,不断书写亮眼答卷。

建强学科

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我们依托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集聚多个学院优势资源,发挥校内优质实践环境和产教融合机制的作用,贴合地区产业集群化特点,加强设计类、拓展封测类和制造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批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后,学校马不停蹄投入基地建设运行。

广东是我国信息产业大省。珠科将以两个集成电路A+专业、11个相关专业和推进“电子信息”硕士点建设为着力点,聚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培养能够服务大湾区特别是珠江西岸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干人才。

珠海科技学院图书馆。珠海科技学院图书馆。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课题。创建之初,珠科便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在2016年入选广东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后,学校建设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珠海市优势学科,设置了涵盖9大学科门类的66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以及14门一流本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理工科重点领域。

近年来,珠科聚焦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新需求,再次深化改革,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迈向高质量办学。

其中,学校瞄准珠海“4+3”产业主攻方向,硕士建设点重点培育与产业建设紧密相关的理工科专业,重点扶持集成电路和大健康两个领域的优势、特色学科,组织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校还坚持“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现有本科专业均与重点产业领域息息相关,如对接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建设制药工程、中药学等专业,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适应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劲引擎,珠科改革纵深度持续拓展,办学层次迎来跃升。学校与吉林大学联合培养7个专业学位种类硕士研究生,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全面交流合作协议,与华南师范大学在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共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目前,珠科已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正全面加快推进相关建设工作。据统计,珠科优秀毕业生“留珠率”连年提高,80%毕业生留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服务发展

促进校地企共生共荣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珠科结合学校理工科为主的鲜明特色,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输出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珠科校长刘鸣表示。

产教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珠科围绕重点学科推动校地企深度融合,目前在生物医药、新能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与80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健康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等一系列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合作精准育人。其中,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在2020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示范性产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获省民办教育专项资金600万元经费支持。

俯瞰珠海科技学院校园。俯瞰珠海科技学院校园。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校企资源形成对流,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珠科探索建立“市场需求引导、多元化投入、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科研创新机制,近五年科研经费投入总额达1.79亿元,打造化学工程与材料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3个,积极融入和支撑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平台汇聚创新资源,高校服务能力越来越强。珠科建有约60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为区域内4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8200余批次检测服务、3000余次人员培训以及4000余次技术支持及咨询,并解决120余项技术难题,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校与城市、产业共生共荣,彰显高质量办学成绩,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等“国字号”荣誉加持。

接下来,珠科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建设国内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助力珠海“产业第一”、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数读

学校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现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2个、全省“三型”党支部2个、全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

近6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课外竞赛荣获奖励2264项,其中国家级及以上1022项。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14项,省赛金奖6项、银奖20项、铜奖32项。

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134项。

现有二级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59名、省级教学名师14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6名。

火热实践

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学院建设

“一年级见习、二年级实验、三年级实训、四年级实习,学院教学深度结合理论与实践,让我们在校阶段就能接触到专业实践。”谢泽纯是珠科健康学院成立之后招收的首批学生。

2017年,珠科抢抓机遇成立健康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24所高校之一。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持与行业间的合作,为学生广泛提供“早下临床、早进产业”的实践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

如今,健康学院迎来“升级”:珠科“大手笔”投入3000万元推进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将汇聚学校、大健康企业、研究单位等当地多方资源,形成“医、康、养、学”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更高质量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求,珠科同时组织申报“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将通过建设大健康产教融合研究院、教育教学与资源中心、实践与实训中心、创新合作中心、智慧云平台等举措,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大健康和生物制药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健康企业提供教科服务和智力支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大健康产业学院,珠科还积极推进与计算机、大数据、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体育等学院开展学科交叉发展,打造“大健康与老年健康与康复”专业集群,包括在新成立的国学院中建设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或针灸推拿学专业,在体育科学学院建设运动康复学专业等。

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珠科同步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其中,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养老陪护机器人有关部件研发;计算机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研究开发大健康与老年康养大数据管理与预测平台……

珠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3个行业实践基地、9个本科专业、8个有关学院逐步打造“3+9+8”协同交叉学科专业群,彰显学科优势特色,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国家大健康和老年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新的征程

融入湾区高质量发展

争做民办高校排头兵

面向未来,珠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珠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锚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珠海“产业第一”和“4+3”产业体系发展,加快建设新文科、新工科等新专业群,积极培育打造大健康(老年康养)、集成电路两个领域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加大力度链接资源、培养人才,持续赋能粤港澳大湾区。

推进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学校将在已有健康、药学和食品学科专业基础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前沿技术应用,组织多学科专业资源共同参与,逐步形成大健康和以老年康养为主的学科专业群,提升“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服务能力。

投入优势资源,建设好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广东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学校将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基地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水平项目产出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集成电路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江西岸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将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重点扶持在生物制药、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航空工程等具有比较优势,以及与广东、珠海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制药工程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倾斜。

全面加快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学校将重点培育计算机技术、材料与化工和生物与医药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在2025年底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

发挥智库作用,建设高层次高素质的骨干人才队伍。学校2022年度新引进博士5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4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工作,为打造珠海、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姚昱旸 刘汉能

【通讯员】郑润真 汤义和 陈宇 林志扬 林悦 郑薇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颖妍 李杰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