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既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也是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惠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大代表围绕惠城区制造业当家、创新驱动、人才引进、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市民关注的话题,结合自身工作和行业特色建言献策。
区人大代表、惠州天安数码城副总经理 向阳
优化人才政策适配性 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一个地方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
“人才政策要发挥好,人才需求与人才服务两者之间必须更加吻合。”向阳认为,当前,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加大奖补力度支持辖区优秀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才政策的适配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妥善解决优秀人才的居住、教育等问题。针对人才住房,建议对全区重点扶持、培育的代表性产业及企业所招收的优秀大学生或者先进技术、技工类人才,在本市或者本区范围内购买、租赁住房的,也按照人才政策标准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人才交流、培养方面,向阳也提出相关建议。他希望通过成立科技工作者之家、海归人才联谊会、产业链下午茶、企业家商学院等各类平台,不定期举办行业沙龙、联谊交流、专题讲座、成果发布、政策解读等系列活动,为人才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集聚效应,更好的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惠城区高质量发展。
区人大代表、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金耀青
制定多层次人才政策 破解制造业用人瓶颈
“惠城区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企业代表可以说切身感受到了这点。
惠城区出台了系列的惠企政策,让我们倍感振奋。”金耀青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能促使企业迅速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他建议政府能针对制造业企业出台更多人才政策,同时加大对全国家重点大专院校的青年才俊入惠就业的政策倾斜,提高地区综合人口素质。并对长期在惠州创业,做出贡献人才每年给予必要的荣誉或奖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政府的温度,更好地扎根在惠城。
在政府服务方面,金耀青建议,政府加大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发挥好政府“首席服务官”的作用,把政府好的政策及时宣贯到企业,厘清企业发展的诉求,力争打造一个政企合作共同创新的样板模式。
区人大代表、芦洲镇党委书记 罗锋能
“强农兴旅”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当前,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关键。
罗锋能认为,作为城区生态重镇、农业大镇,芦洲镇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定不移走好“强农兴旅”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实施基层治理“三个率先”基础上,要持续推动土地资源盘活;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厚植优势讲好芦洲故事,促进文旅融合迈出新步伐。同时不断激活“绿色”能量,书写“乡愁”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奋进姿态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区人大代表、第十一小学校长校长 李文静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加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面向未来。”作为教育一线的人大代表,李文静对2023年惠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期待。她认为,作为中心城区,惠城更要成为教育发展的“领跑地”、教育改革的“先行地”和教育人才的“集聚地”。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李文静建议,政府部门要落实规划优先、资源优先、投入优先,除了保证学位供给外,还要大力度推进优质资源的覆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建强建优教师队伍,全力解决当前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竞争力,以良好的教育生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她还建议要构建“家校社政一体化”同向共育的新教育场域,为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实践提供更多元的平台和更有力的保障。
区人大代表、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 龙艳明
构建四位一体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龙艳明认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自杀低龄化、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不和睦家庭、单亲家庭等问题,但健康服务工作合力、服务能力、保障协调机制、社会面宣传力度等还需进一步提高、完善。
对此她建议,要由政府牵头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防治保障体系,形成常态化的、务实的、科学的、可持续的适合本地的”一人一档”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最终构建起完整的政府、司法、网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区人大代表、惠州市环境保护局惠城分局三级主任科员 王亚玲
加大老人活动中心建设 提升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居,养老服务需求逐渐增多,服务水平的提升及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代表关注的民生问题。王亚玲认为,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惠城区居住小区有设置专门的老人活动中心,但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对此,王亚玲建议,要把老人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加强场所的布局、规划和整合。在资金层面,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或从政策上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共建老人活动场所。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保障老人活动场所的规范运转,为老人日常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
来源:惠州头条app(记者邓惠婷 通讯员周文媚 冯雪辉),转载请注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