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正余弦
套着“银行让利”的壳子,背后却可能是无底的诈骗陷阱……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此类以“106”开头的诈骗短信展开调查,并建议强制实名标注短信发送者。
何为106短信?它是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短信端口发送的通知类短信,我们生活中熟悉的验证码,各类气象和交通预警消息大多也归于此类。
为资质健全、参与公共事务并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开通一个高效群发的通道,本是正常之举。但若缺乏监管,反而适得其反。
过量的骚扰短信,已严重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活,更不必说其中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而今106短信鱼龙混杂又增添了新问题:用户最基本的辨别手段失效了。所谓“银行低息贷款”竟无一条为真,“积分兑换商城”的奖品也是圈套。
采用实名标注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消费者的判别难度。
一方面,要扩大实名标注的作用范围,强制准入填补系统漏洞。
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合作和反诈宣传,构建从发布端到接收端,从智能设备转译到用户辨别理解的全方位防线。
用好实名标注这张“通行证”,力争将用户“中招”的风险降到最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