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下称科技创新中心)于2月28日在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大洋工业区揭牌。至此,继2014年宝安携手龙川共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后,龙川亦在宝安辖区内揭牌成立“飞地园区”,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产业协同,双向奔赴。龙川、宝安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在共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宝安建设“反向飞地”——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搭建两地探索产业转移、产业共建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
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本报记者 肖斌 摄
全省首创山区在特区设立科技创新中心
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刘渤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省委、省政府相继印发多份有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文件,鼓励对口帮扶双方探索实践“双向飞地”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宝安区、龙川县第一个将政策变成现实,在“反向飞地”上率先取得了突破,在深河两地产业共建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仪式现场。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据悉,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对双向“飞地经济”作出了新部署。
宝安、龙川两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的工作要求,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效部署、高效推进。去年12月14日,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到龙川调研考察并召开联席会议,双方研究合力推进全面帮扶工作。该联席会议决定,宝安区与龙川县共同探索“反向飞地”经济模式,创新区域协作新举措,在宝安区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龙川县优秀企业在宝安区设立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进一步推动宝安、龙川两地区域协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部署,抓落实。今年以来,龙川县委、县政府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选址和筹备运营工作。龙川县委书记刘力、县长朱以威分别多次带队到宝安区西乡、航城、福海等街道进行考察。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宝安区对口办、福海街道、中粮集团等部门的紧密协作和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中心这颗“反向飞地”棋子落在了福海街道大洋工业区。
宝安区副区长朱云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全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的落地,是两地党委政府前瞻谋划、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的结果,是两地党委政府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标志着宝安—龙川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再次腾飞。宝安区委、区政府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与龙川县委、县政府携手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典范,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实上,宝安、龙川携手发展“飞地经济”由来已久,始于2014年在龙川共建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该园区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为龙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目前,该产业园已入园121家企业,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建筑工业、应急与节能、现代材料和现代轻工纺织“4+1”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连续6年获评“广东省优秀园区”,2022年实现工业产值87.61亿元、工业增加值18.66亿元、税收2.02亿元,是龙川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宝安、龙川携手发展“飞地经济”,图为在龙川共建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龙川出“川”开辟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
从山区到特区,筑巢深圳,是龙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条必由之路,在此前宝安与龙川产业共建过程中,有着经验的积累和成功案例。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是宝安区“外溢”项目。2006年,该项目以“深圳总部+龙川基地”的方式落户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长为龙川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为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自动化生产车间作业。该公司从大年初四就开始复产。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作为粤东北山区县的龙川,渴望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动能。“山区从特区引进高端人才难的问题,是制约高端制造业‘外溢’到龙川的一道坎。”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骆小龙表示,企业到龙川投资,面临着研发人员、高精尖技术人才难引进的问题,而有了科技创新中心,招商引资面临的这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首批入驻科技创新中心企业之一,深圳市深玻特种工程玻璃实业有限公司非常看好“反向飞地”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拟将生产基地迁至龙川,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深圳。该公司董事长陈崇槟表示,公司生产基地迁往龙川后,在深圳公司任职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继续安排在深圳工作,而员工在龙川招聘,这非常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
首批入驻科技创新中心企业签约。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有了科技创新中心这个载体,公司将准备搭建一个新的研发团队,开发新的项目,计划到明年实现5亿元产值。” 陈崇槟非常有信心地说,今年,该公司将按照既定发展规划,发挥传统特种玻璃产品及技术优势,引进全新生产线,推动新总部生产基地迁至龙川。
龙川出“川”,筑巢深圳,不仅给“外溢”项目提供支撑,而且还给予已经落户龙川的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
河源昆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进驻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来,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产值为1.1亿元。随着业务扩大,该公司拟新增一个事业部。“公司将在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研发和孵化中心。”该公司负责人罗瑞涌表示,公司研发和孵化中心设在深圳,搭建团队就变得容易多了。
龙川开辟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的新路径,加快了一批企业落户龙川的步伐。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签约落户龙川。该公司董事陈陆腾表示,宝安、龙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让公司吃了一个“定心丸”,解决了“外溢”到山区后研发、人才等方面难题,龙川生产基地将在今年下半年动工建设。
双向奔赴奋力打造成20亿元产值园区
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将如何建设成为宝安、龙川两地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典范?
去年12月14日,宝安、龙川联席会议对该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定下了坚持“双向奔赴、双方联手、双优叠加、双双发展”的共建原则,从而促进两地产业“更好走出去、更精准引进来、更紧密联手、更有力促发展”,助力龙川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机遇,为龙川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宝安、龙川两地全面落实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的鲜活实践,宝安、龙川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宝安、龙川两地产业共建,推进龙川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钢结构生产车间,工人操作机器人进行焊接工作。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按照联席会议相关决定,宝安、龙川两地联合成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一次领导小组碰头会,精准对接产业共建工作,研究解决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重大事项,努力打造“宝安总部+龙川基地”“前店后厂”产业转移的首选模式。
龙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叶书利在揭牌仪式上表示,龙川将凝聚全力,协调各方资源,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龙川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研发基地、企业总部、招商引资窗口,借地借势借力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打造“反向飞地”新模式。同时,希望宝安、龙川携手继续深化合作对接,龙川将全力抢抓机遇,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巩固和扩大帮扶成果,努力再创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
“用几年时间,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年产值20亿元的工业园区。”深圳北大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邓仲明强调,深圳有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但用地空间有限,采取“深圳总部+龙川生产基地”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发达地区与山区各自优势,补齐各自短板。他表示,作为与宝安、龙川合作共建方,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据悉,科技创新中心可用面积约3.9万平方米,将发挥宝安创新优势,建设专业孵化器和研发中心,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搭建综合转化平台,通过“前店后厂”“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模式,提升龙川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宣传推广龙川产业和企业展示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及招商引资、对接项目的窗口,开辟“孵化在深圳、转化在龙川”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
目前,科技创新中心各类设施已准备就绪,首批五家企业将入驻。接下来,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大推介力度,多措并举鼓励龙川企业在此设立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宝安区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和区位、资金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龙川本地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弱、推进科技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 陈小玲 杨坚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曾海珍 编辑 戴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