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每个文学创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岭南的人文质地中天然的现代性恰恰与传统文化之间构成了美妙的对位,讲好粤港故事、岭南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作家葛亮在2月25日举办的研讨会上讲述了自己对长篇小说创作与当下关系的思考。
葛亮是70后作家中间的重要代表,凭借着扎实、稳定、高质的写作,成为评论界长期关注的作家,曾荣获“中国好书”“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为创作《燕食记》,葛亮在六年间走访粤港等多个地区进行采风。《燕食记》是葛亮继长篇小说《朱雀》《北鸢》之后,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国三部曲”系列的收官之作。去年7月,这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并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书目,在年底时荣获了“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南方周末十大好书”等20多种文学权威榜单。
2月2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作协、《文艺报》社共同主办的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燕食记》聚焦大湾区的前世今生,从历史沧桑之处落笔,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学的艺术传统,揭示百年岭南社会变迁的精神秘史和民族复兴的心灵密码,在虚构的框架下写实,在真实的基础上传奇,具备了充沛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史传价值,既是传统世情小说在当代的探索之作,也是融合湾区多样文化的开卷之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范例。”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谈到,该作品以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一部“岭南梦华录”。
与会专家认为,《燕食记》以南中国的饮食传统为切入点,生动描摹出中国近代百年的社会变迁、世事人情、众生百态,既有对岭南风物朴素而惊艳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不仅是一部岭南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旅途史。作者不满足于简单叙述饮食文化,而是深入探寻其背后内在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辽阔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一点一滴、一瓢一箪搭建出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图景,展现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生动气韵。
【记者】段江含 刘长欣
【通讯员】罗建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