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轻骑兵”团队深入基层,助力车头村粉葛产业发展

南方农村报

“北有人参,南有葛根”,葛根因富含淀粉、蛋白质、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营养、功能成分和钙、硒、铁、铜、磷、钾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解肌止痛、生津止渴、降“三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成为人们喜爱的药食同源农产品。

车头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临近清远市、佛冈县,其土质、气候特别适合粉葛种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且该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的传统,所生产的车头粉葛以无渣、淀粉含量高、须根少、风味独特著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车头粉葛也入选为“一村一品”标志性特色农产品。

为实现车头粉葛种植、保鲜、加工和销售功能最优化,车头村于2020年成立了广州均银粉葛专业合作社。秉承“健康、实惠、共享”理念,合作社致力于传承和打造车头无渣粉葛百年品牌,有力地发挥了联农带农优势。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部署,根据“广州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行动方案”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需要,自2022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农技服务“轻骑兵”团队负责人范小平博士团队深入车头村粉葛种植户和广州均银粉葛专业合作社,以扎实的农技服务开展乡村帮扶工作。

深耕种植一线,解决疑难杂症

在广州均银粉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银清女士的安排下,范小平博士团队多次深入车头村粉葛种植田间调研,了解粉葛的种植与生长状况、土质特点、农户采用的肥料以及灌溉方式。针对村民反映的部分鲜粉葛出现“黑心”等问题,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专家多次线上+线下“会诊”,为合作社和村民提出了改进建议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长期以来不同种植户种植的粉葛品质和口感存在较大差异问题,团队与冯银清女士等经验丰富的种植户一道对粉葛种植全过程开展调研、分析,总结可能导致的原因并尝试整改,重点改进和推广了合作社的有机肥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车头村粉葛的“无渣”特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团队在车头村指导粉葛“黑心”问题考查葛根土壤与生长状况

团队在车头村指导粉葛“黑心”问题考查葛根土壤与生长状况

技术升级,开出多剂“良方

由于鲜粉葛的保鲜周期和食用方式有限,影响了粉葛的价值发挥和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因此,广州均银粉葛专业合作社推出了葛粉、葛根片、葛芽茶等加工产品,其中葛粉制作技艺已列入广州市从化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负责人冯银清家庭成员为葛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然而,车头村的研发条件和产品开发基础非常薄弱,现有的产品也基本以手工为主,效率较低。为了帮助该村葛根加工提质增效,范小平博士团队与广州均银粉葛专业合作社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的助农政策和科研条件优势,在粉葛精深加工,葛粉制作非遗工艺优化,营养品质精准把控,基于粉葛的预制菜和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建议和方案,为合作社的产品升级与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技术储备。

在车头村葛粉加工现场交流指导在葛粉晒制现场与村民交流指导

在车头村葛粉加工现场交流指导在葛粉晒制现场与村民交流指导

齐思广义,发扬包装兴农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在食品包装领域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影响力。基于此,范小平博士团队结合车头村粉葛系列产品现有包装的现状,根据合作社的需求,精心组织了包装工程专业相关师生开展粉葛系列产品包装设计和“车头粉葛”品牌设计,并为合作社介绍提供了相关包装企业及其包装供应链资源。同时,团队还多次以车头粉葛包装设计作为“真题”,作为该专业相关实践课程的实践项目,师生的设计作品为车头村、合作社粉葛产品的品牌与包装升级提供了多种新思路,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包装兴农”的重要性。

保障产品安全,寻找营销突破口

近年的疫情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车头粉葛的销售,而推介产品的优势则为最重要的突破口。为帮助车头村和合作社准确把握车头粉葛产品中的营养和功能成分,范小平博士团队为鲜粉葛、葛粉等产品精心制定了检测方案,并委托国内权威机构(有CMA资质)对葛粉等代表产品进行检测。同时,团队以权威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和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与合作社共同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参加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借助融媒体等方式或平台,为车头粉葛系列产品制定了线上和线下等多种营销方案,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销售效果,使疫情的影响减到最低。

团队与合作社在2023第七届广州西塘稻草艺术季推介粉葛产品

团队与合作社在2023第七届广州西塘稻草艺术季推介粉葛产品

【记者】温志勇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温志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