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大动作不断!
2月24日下午,广州,一场影响未来广东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会议——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召开。
“1+14+15”政策体系、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新增安排专项资金……会上,广东放出一波大招、实招,打出一套“组合拳”。
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广东向这块最大的短板“宣战”!
打出“组合拳”
——强力打造“1+14+15”政策体系
珠三角9市以30%的面积,占全省经济比重超80%;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市拥有70%的广袤面积,经济占比不到两成。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如何破解?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县域振兴为切入点,统筹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县域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回望过往,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持续用力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和拓展延伸,不断促进全省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广东同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不容忽视的是,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向内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梯度落差仍在扩大,转移项目数量不够、质量不高,高能级产业承接载体偏少,产业园区布局“多而不强”,营商环境存在差距。
往外看:部分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蛙跳式”外迁,广东交界地市工业发展速度慢于相邻省区兄弟城市。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转移的大环境、大趋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找差距、补短板,广东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
通过前期深入调查、论证和研究,广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正在成形:在去年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的基础上,近期陆续出台14个省级配套文件和15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
这套“组合拳”力求政策更精准、成体系,让各项举措具体细化、紧密衔接,形成合力。
奏响最强音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紧密联动
产业转移是经济演进的客观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正是通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并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核心区,产业优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珠三角地区吸引汇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能力持续增强,也将催生更多高端产业,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其自身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同时,由于受发展空间局限影响,部分产业需要寻求更大的扩展空间,产业溢出效应明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迎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与此同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显著改善,“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市全覆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因势而谋。广东坚持遵从市场规律、因势利导,强调工作中务必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原则,注重“政府团队+市场团队”协同作战,用好商协会等专业力量。
在这个会上,除了广州、深圳、清远等市主要负责同志发言之外,还有来自省工商联、省制造业协会、国有企业的代表分别发言,他们均表示,要坚决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主动助力县域振兴,持续做实“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配合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地市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推动制造业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和搭建商贸平台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广东这一招确实抓住了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的“牛鼻子”,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叠加效应。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广东正实施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支持双方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积极性,实现协作共赢。
粤评君注意到,与前三轮相比,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优化对口帮扶关系,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由原来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8市调整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市一级全覆盖、县(市、区)全覆盖,并将珠三角地区12个县(市)纳入对口协作范围。
除了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承载主体等系列举措,特别在“有序”上下功夫、在“转移”上求实效。比如要求明确主攻方向承接产业项目,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惠州、江门、肇庆3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各县域也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立足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有序转移还离不开要素的强力支撑。为此,省财政将新增一定规模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用地,由省指标保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必须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只争朝夕、迅速行动,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方能破除高质量发展“拦路虎”,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主笔】黄应来 王彪
【统筹】吴哲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