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时论丨在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南方评论
+订阅

文丨南方日报评论员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达国家对“追赶型”国家科技发展压制不断升级,并逐步从高技术领域向基础研究领域拓展,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近年来,广东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创新综合实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认识加强基础研究对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布局、改革、人才、开放等文章,在破解“卡脖子”问题方面持续发力,在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目前,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立足国际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对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加快取得一批前瞻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力争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上打造“广东模式”、跑出“广东速度”。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并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创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必须把夯实物质技术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运行。未来要加快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科学规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目前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越充分发挥它们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有利于实现前沿科学问题的早日解决、基础研究实力的整体提升。

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基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广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不断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新起点上,要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下气力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让更多人才竞相涌现。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快速“变现”。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广东处于“两个前沿”,在地理位置上是交汇处,更要做好提升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的文章。要深化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提升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增创国际合作新优势;推进与全球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领域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全省上下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加快建成全国领先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广东力量。

编辑 张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