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广州座谈交流,今天就来中山签约了。”
2月23日下午,中创集团董事长舒元一行,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单笔投资超10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拟布局广东、落子中山。
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南方+叶志文 拍摄
这是广东“制造业当家”在全国形成强大引力场的结果。“每家企业领先多一点,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在全球价值链上有所攀升”新春开工第一天,广东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是企业对中山营商环境投出的宝贵一票。自1月1日明阳集团落地150亿元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后,中山再次引进100亿级制造业项目,并创造了中山招商引资单个项目投资额的新高。
抬望眼,岭南处处是春天。
两个月内制造业招商突破“双百亿”,中山再一次用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诚意,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赢得企业宝贵一票。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左)和中创集团董事长舒元(右)亲切握手。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又一个春天来临,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中创集团将优质项目引入广东、落地中山,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广东“制造业当家”的引力使然,是中山服务企业的诚意使然。
签约仪式上,舒元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全国各地城市向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抛出橄榄枝的过程中,因被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大势打动,被“中山的速度、中山的效率、中山的热情”感动,决定布局广东、落子中山。
“这是为营商环境投下的极其宝贵的信任票,是对中山在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发展潜力投下的极其宝贵的信任票。”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中山一定高效贴身服务好项目,并长期服务好项目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创集团是在中大创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产业发展集团,主要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未来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投资布局。此前,中山三角镇和中创集团广东医谷中山基地项目签订了协议,为未来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2月6日,中创集团对外发布公告,将在大湾区选址省级或以上化工园区,投资建设年产6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及10万吨超净高纯微电子材料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获悉这一情况后,三角镇当天即主动对接,但其化工园区现有可利用土地不能满足项目落地需求。
很快,中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决策,明确要全力争取中创新材料项目落地中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日夜兼程、无缝衔接,迅速开展包括化工园区扩区申报、土地收储、规划设计、审批公示等工作。2月22日,郭文海率队上门拜会中创集团高层,表示将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高效率,全力支持中创项目在中山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中山市、镇两级就地成立专门工作组,与中创集团方面紧锣密鼓沟通协商。
经过短短1天时间,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协议。
这样的情形,在短短两个月不到时间内,已经上演数次:
“明阳是中山的企业,也是世界的企业,是从中山走向世界的企业。我们一定要感恩奋进,回报中山这片土地!”1月1日,明阳集团宣告150亿元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花落中山,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签约仪式上动情地表示,要激发产业集群对人才、创新、资本的拉动效应,向中山、广东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小榄需要榄商的回归,家乡的发展需要榄商的力量。我也很期望其他外出发展的榄商朋友们,能饮水思源不忘本,助力今后小榄的经济发展。”2月17日,全球最大的混凝土制品与技术综合服务商建华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建华控股”)宣告回归中山,拟投资10亿元设立建华(中国)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建华控股创始人、董事长许景新透露,是中山的诚意和效率促成了建华控股的回归。
这样的双向奔赴,用舒元在签约仪式的话来说,就是“中山选择了我们,我们也选择了中山。”
面对中山的诚意邀约,中创集团也拿出了“看家本领”:年产6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10万吨超净高纯微电子材料项目、广东医谷中山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落户后,预计总投资不低于180亿元,年产值不低于260亿元,税收不低于10亿元。
郭文海表示,与中创集团签约,是中山落实省委制造业当家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中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成果。“这次合作来之不易,中山下了最大的决心。”
这样的力度和强度,为中山近年鲜见。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根据计划,这一项目将打造成为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项目。对此,舒元特别强调了中创集团投资中山的“产业留人”思路:
引进“领头羊”,带动其他“羊”;项目有了,平台有了,人才自然来了、产业生态活起来了。
过千重山、趟万道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春节以来,中山“开门红”热度不减,中山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忙招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领域频传捷报:
1月17日,市政府与三花控股集团签下30亿元投资协议。同日,郭文海同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一行开展合作座谈。
2月9日,市长肖展欣与香港旭日国际集团主席蔡志明、富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立君一行进行合作交流。
2月12日-14日,中山市政府先后与正威集团、广发证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月17日,市政府与建华控股签订投资10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日,郭文海和三花集团负责人一行讨论在前期签订投资协议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合作。
2月22日,郭文海会见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一行……
50天不到,中山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了近10场大项目的招商活动。签约仪式密集举行,政商会谈频繁开展,折射出中山对待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
书记市长带头招商,部门镇街也在行动。
桩机耸立、机器轰鸣……2月21日,中山市民众街道沿江村众安大道一侧,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们奔忙不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近期刚刚动工的中山洲明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以“起步即冲刺”的状态加快建设。该项目计划投资22亿元,将立足深中合作创新区在民众街道打造LED行业的“灯塔工厂”,助推LED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中山洲明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设计效果图。
同日,麦卡尼食品设备(中山)有限公司产业园动工奠基仪式举行。该厂房将于2024年全面投产,届时可提供超500个就业岗位,投产1年后销售额可达3.6亿元,第3年预测可达5亿元。
2月22日,中山四宗地块摘牌出让,竞得者是四家制造企业,涵盖医药研制、智能家居制造、食品加工、塑料包装等。从公开数据看,这四家企业项目总投资超25亿元,均将在中山建设生产研发基地,其中两家企业将在此建设总部。
从市到镇,今年中山招商引资项目大部分来自新能源、新材料、家电、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且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增资扩产项目还是外来项目,他们都带着同样的底色——制造业。
龙头企业落户投资,“灯塔工厂”开建,乘着广东制造业当家春风,制造业企业在中山也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今天,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大势距离中山如此之近,这座城市的土地,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的空间和力量。
2023年,中山招商开新局,破解土地瓶颈也有新变化。
南方+资料图
今年年初,沙溪镇龙瑞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以100%的同意率,通过了将村集体一块商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的决定。目前,该地块已完成改造方案初稿编制,并经中山市土委会审议同意改变土地用途,这也是沙溪镇首宗“商改工”项目。
无独有偶,南头镇也在近日完成了全市首宗政府收储的“商住地转工业地”项目,占地超百亩,该镇正谋划对该地块的招商工作。
在西北片区,古镇镇两块原本定位是住宅、商业性质的用地,也统一调整为工业用地,面积共计超千亩。
沙溪镇、南头镇等镇街“工改”办负责人也透露,当地不少权利人已经主动与他们接洽,希望将各自的商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顺应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制造业当家是发展的大方向,我们也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作出了这个调整。”中山市派驻南头镇“工改”组副组长李伟的一番话,道出了该镇对用地性质转变的考量,也道出了中山全市当前的信心决心:动用一切力量,支持制造业当家。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山全市多镇街正着手推进“住改工”,包括产权人自行将住宅用地改变为工业用地、政府付出较大成本收储产权人的住房用地并调规为工业用地、政府将尚未供应的住房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等。
“如果‘工改工’不够,那就‘商改工’‘住改工’。”土地瓶颈破局,中山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创造震撼人心的招商奇迹,也努力书写温暖人心的创业故事。
“新一年要起步快、跑得快、跑得远,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和全年‘满堂红’。”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全力支持企业大发展。”
“领导干部要和企业家站在一起奋斗,主动上门、问需于企,‘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
南方+资料图
郭文海在多个场合强调,企业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服务企业是党委、政府的天职。于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中山将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谋划推动一批创新型、引领型、集成式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家安心发展、舒心发展的“安乐窝”。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爬坡越坎关键之际,唯有紧迫的念头、奔跑的劲头、充满希望的盼头,才能冲破险阻、闯关夺隘,为奋起直追积蓄力量。
“在春天撒下希望的种子,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肖展欣期待,中创集团和中山市政府的合作,将带动更多的优质项目入驻中山、扎根中山。
就在不久前,《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若干措施》印发,提出创新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推行重点服务企业名单制度,实现企业诉求优先接诉、快速流转、一跟到底。此外,还明确将全面推行企业项目落地“全帮办”,其具体做法是:市镇两级组建企业项目落地全流程免费导办代办服务团队,提供事前导办、事中速办、事后回访的全周期跟踪帮办服务;同时,积极助力市项目落地审批部门提前介入、预判堵点、精准指导、联动服务,政企两侧合力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我们要带着改革的思维、一流的速度,带着诚意去招商。”郭文海在中创集团的签约仪式上现场抛出一个问题:在部门和镇街协同作战、解决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用地过程中,实现从“按年计”到“按月计”之后,“一个月内实现摘牌即动工,可以吗?”
“可以!”现场,镇街和相关部门、中创集团负责人回应。
潮平海阔,千帆竞发。在推动新“十大舰队”扬帆出海的道路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中山,正向社会各界发出邀约——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请企业家来检验。
【统筹】张培发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雷海泉 陈少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