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建成高标准农田32.62万亩,农田变良田,“饭碗”端更稳

南方+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日前,吴川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吴川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规划提到,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集中力量建设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吴川市粮食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2021年至2030年,全市预计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不低于10.0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不低于5.28万亩。

目前,吴川市耕地面积43.47万亩,自2010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来,吴川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62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

省时省力

建设高标准农田方便农户耕作

从泥路、土路到机耕路,从缺水、积水到灌溉、排水,从撂荒地到良田……这是吴川市近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工作成效,也是吴川市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落地的又一项惠民政策。

吴川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三江过境,水系发达,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全市耕地面积43.47万亩,自2010年开展建设工作以来,吴川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62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即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与桥涵、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机农艺技术、管护利用。“不同乡村的农田存在不同的问题,我们经过调研和考察,在各个镇村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吴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萧冰介绍。

据了解,吴川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季,即7月至9月,而台风降水留不住,导致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冬春季节缺乏农田用水,有时还会发生冬春连旱。此外,部分已建成的土灌渠常年污泥堆积,还容易冒水滴水。除了用水问题,由于没有机耕路,农户们的农资运输、机械化运作等也是大难题,导致吴川多地出现大面积耕地撂荒的情况。萧冰透露,“考虑到撂荒地的情况,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撂荒地复耕的建设工作。”

吴川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眼下,吴川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整治,大部分的农田都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也从过去的引水到田用时三四个小时缩短至一个小时,各类农机进出田地走的都是硬底化机耕道路,不仅节省了农忙时的用工量,还节约了农户的耕作时间,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钓矶岭村约有900亩的农田,由于田埂路年久失修,农机无法到田里耕作,农户们施肥、犁地、收割、运输等都很不方便,有的软泥田地还无法耕种,导致村内的撂荒耕地达二三十亩。”吴川市黄坡镇端德村委会钓矶岭村民小组组长李木荣介绍,2021年底,吴川市农业农村局按照规划在当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时,在该村修建了3公里长的机耕路,道路涉及村内的所有农田,有利于农民耕种和农机车辆行驶;此外,建设项目还整治了排水沟,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积水排水等问题,极大保障农作物收成。“所有的农机设备都可以到位,让大家开展耕作也更加顺利。”

李木荣介绍,目前,钓矶岭村的所有撂荒耕地均已实现复耕复种,村内的900多亩农田也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纷纷种上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例,该村每亩水稻均增产10%以上,产量得到有效提高。“以前撂荒的耕地如今都种上番薯,番薯苗也远销北方,农户收入大大增加。机耕路的建成为农机耕种提供了便利,农户耕作也更加省时省力,大家都非常开心。”李木荣说。

连片农田美如画。放眼望去,农田整齐美观,条条机耕路蔓延至田间地头,农户开车从家门口出发,便能一路无阻碍地到达田边,不仅有利于构建优美的农村田园景观,助力新农村建设,还能有效促进山水林田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管理

建立“五统一”管理新机制

“为实现共商共议,确保各有关单位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我们建立了吴川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萧冰介绍,通过实施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督促抓好工作落实,统筹谋划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

据了解,吴川市的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均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通过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有效确保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

吴川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此外,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吴川建立了“五统一”的建设管理新机制。即统一规划布局,把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统一建设标准,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并重,重点完善田间灌排工程设施,实现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统一组织实施,及时分解落实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规范开展各项工作,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建设项目集中统一高效管理;统一验收考核,建立健全任务落实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吴川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统一上图入库,通过全省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点旨在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类)、种子基地等区域开展建设,要把符合条件的撂荒耕地、新增耕地和国土“三调”中的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做好与大中型灌区等水利建设项目的衔接,优先将大中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

创新推进

开展创新试点 提炼典型样板

萧冰表示,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升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土地流转,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管建也管护。2021年,以黄坡镇为例,吴川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金融保险服务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引入金融保险机制,实现“建、管、护”多位合一,落实“五有四确保”目标,即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确保高标准农田纳入管护范围,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定期维护,确保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不降低,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通过引进金融保险服务,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得到及时的修复或补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萧冰透露,除了金融机构,吴川市还积极调动村级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管护,鼓励探索实行“田长制”、“田保姆”、项目建管护一体化等管护新机制,确保管护到位。

吴川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持续推进,更要创新推进。接下来,吴川市将统筹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引领,创新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提高建设标准和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和考核监督,积极打造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和都市美丽田园等示范工程,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样板,引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们非常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科技的研究与推广,通过优先选择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以提灌和井灌为主要灌溉方式,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等要求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萧冰介绍,自2019年以来,吴川市落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因地制宜实施高效节水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耕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悉,今年起,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吴川市将合理安排已建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改造提升。对建成年份较早、投入较低等建设内容全面不达标的建设区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同时,还将探索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借助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特写

吴川市长岐镇苏村:建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 助农户增产增收

在吴川市长岐镇苏村,目前,该村5000多亩农田已有30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余2000多亩正在持续推进中。

“以前每次下雨最担心就是积水问题,担心农作物被浸泡。此外,积水还会让道路变得泥泞,不仅无法开车,还难以步行,导致农户们开展田间耕作十分困难。”吴川市长岐镇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杨介绍,2022年底,得知即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都非常支持。“在此之前,村民就从其他镇村得知该项目的益处,刚好吴川市农业农村局到我们村开展建设工作,一拍即合,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据介绍,建设高标准农田多在农闲时开展,不耽误农户的耕作时间,同时,高标准农田还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利民的政策,接下来,希望剩下的2000多亩农田在完成机耕路的基础上,继续解决积水问题,早日将全村的所有耕地都改造完成。”李杨说。

【撰文】陈玮琪

【通讯员】曹松阳

编辑 许筱倩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