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指出,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日渐壮大,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逐渐增强但仍总体不足,表现为技术水平偏低、风险点偏多。
蓝皮书分析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核心短板,指出从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看,上游核心零部件是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同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例如,就减速器来说,目前机器人使用的两种主要减速器是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负载能力高、传动范围大,目前国产化难度较高。谐波减速器体积小、精度高、传动比高,国产化取得一定进展,但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太高。
伺服系统方面,长期由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伺服电机与日本和欧美品牌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国内品牌缺乏有竞争力的大功率产品,存在小型化程度不足、信号接插件不稳定、编码器精度有待提升等短板。
控制器方面,技术难度较低,但是成本相对伺服系统较高,大型厂商往往选择自研控制器。国内厂商生产的控制器产品集中于中低端应用领域,缺乏高端产品。
蓝皮书指出,国产核心零部件性能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大,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存在短期难以跨越的差距,国产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中间品由国外品牌垄断,我国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一旦产业链上游遭受冲击,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
就应对而言,蓝皮书指出,我国机器人企业倾向于采取“自研+收购”的模式,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收购上下游企业,以求加快追赶进度。部件的研发进程相对缓慢。虽然政府对机器人行业发展给予较大支持,但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存在一定的技术失败风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
蓝皮书还指出,机器人产业链下游不稳定,也是产业链存在的风险之一。目前我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为大量国内系统集成商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更多海外品牌和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加入这一环节的竞争,机器人下游系统集成环节商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行业结构可能面临洗牌,产业链中上游和应用将受到影响。
蓝皮书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主题,是该系列蓝皮书的第11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记者】王诗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