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北筑未来|大康:发扬双色文化,共建“大康之家”

南方+

02:38

在梧桐山北麓的山子下路旁,坐落着方圆12.7平方公里的大康社区。在这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感受着大康独一无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

红色与绿色,是大康社区标识。“绿色,指的是位于大康的园山风景区;而红色,指的是大康革命老区。”社区党委书记方淑敏说,社区聚焦大康的绿色与红色文化,推动社区在独特的红色传承与绿色的青山秀水之间发展壮大,孕育出独属于这里的大康文化,将来自五湖四海的50000多居民凝聚成一个“温暖大家庭”,齐心协力共建起属于居民所共有的“大康之家”。

九旬老兵书写红色记忆

“作为革命老区,大康的底色是红色的。”在大康这片土地上,英勇的大康人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孕育出热爱祖国、坚忍不拔的大康精神。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康人民纷纷走到抗日前线,保家卫国,先后有23位大康人直奔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大康村又有3人参军参战。

一位94岁的老战士廖来是大康村的传奇人物。“廖来老战士共打过115场仗,目前非常健康,讲话也中气十足。”社区党委书记方淑敏说,老人的故事在大康社区里激励了好几代人。

1943年,廖来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跟随部队在深圳、惠州一带作战。1945年4月,廖来在一次作战中和战友们打死打伤日寇20多人,缴获战马四匹。1946年,廖来随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廖来共参加大小战役100余次,曾数次受伤,成为一名百战英雄。

如今的大康,繁荣富足,但大康永远不会忘记,根植在社区中由来已久的红色基因。以廖来为代表的大康人民,书写了属于大康社区的红色记忆。孕育在这样红色文化的氛围中,方淑敏表示:“我们要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感和参与度,留住乡愁,让居民在大康社区感受到红色的传承和家的温暖。”

对此,近年来,大康社区开展了多样的党建活动,以激活红色文化记忆,保护红色传承。当前,大康社区党委牵头编印《大康村志》《留住记忆--大康口述史》等著作,并邀请辖区老党员、老干部、离退休老同志成为宣讲团讲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大康故事”活动,讲述红色故事。此外,大康社区还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文体广场提升项目,将广场与社区红色革命老区元素相融合。合理利用辖区街心公园,在大万公园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感和参与度。

园山风景诠释“绿色”大康

“大康不仅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大康社区拥有园山风景区,这里风光秀丽,大康人珍惜生态环境,葱绿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推动着社区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方淑敏介绍。

园山风景游览区位于梧桐山下、惠盐疏港公路东侧,占地达10平方公里,最初于2000年左右正式开放。是一处尚未完全开发、保留着原始野趣的自然生态风景区。园山风景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光客。得益于园区内完备的健身路径和完善的室外健身器材,园山也正成为大康本地人的休闲健身场所,正为大康居民的生活品质竖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在园山风景区的已开发部分中,大康溪谷是一张响亮的名片。这座溪谷位于园山风景区中部,全长约2.6公里,溪水长年不断,巨型河卵石堆积。在溪谷的谷底,常年的溪水冲刷形成了滩、洞、台、壁等多样的岩石景观,并夹杂着众多的瀑布和水潭。

优美的山水资源,不但推动了旅游观光产业,也推动了户外运动的开展。在这片绝美的山水走廊之间,溯溪逐渐成了一项前卫而时尚的运动,吸引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在绿意浓浓的山水之间,旅人纷纷相约而来,体验这项结合了登山、攀岩、游泳、定向运动与自然观察的综合性运动。“在园山风景区,大康溪谷溯溪正在成为风景区的一张名片。”

绿色大康的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园山风景区之内。通过打造绿色大康,社区的发展正得以注入生态文明的活力,山子下路的高质量建设就是一个例子,这条施工质量过硬、绿化率高的公路,不仅完善了大康社区的交通公路网,也为大康居民带来了一条赏心悦目的“绿色走廊”。而大康文体广场的建设则是另外一个例子,记者了解到,这座设计面积上万平的广场承担着许多大康社区居民的日常娱乐活动,为大康社区的繁荣增添了一抹亮色。

优良的生态资源为大康发展旅游观光、户外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推动建设属于每个人的‘绿色’大康。”方淑敏说。

“大凤厨娘”“凤山老屋” “大康眼镜”打造大康品牌

在大康,说起“大凤厨娘”工作室和“凤山老屋”古建筑,社区的居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为园山风景区之外又一占据大康人的朋友圈的“流量担当”。

作为大康社区本土品牌,大凤厨娘工作室是一家专注本地风味的小吃工作室。创立之初,工作室由4名大凤居民小组妇女自发成立。该工作室致力于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客家传统美食文化,形成符合现代大众口味的“新客家”饮食文化。

工作室的成立也为大康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提供助力。目前,工作室为辖区待业妇女群体搭建了就业平台。一方面能够提高她们的劳动技能,并为需要工作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建立互助团队,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感,帮助其走出经济和心理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以客家茶果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工作室得以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美食文化,促进社区融合、邻里和谐。此外,该工作室还发挥敬老爱老模范作用,在关爱老党员和支持社区、居民小组工作等方面,展现出大康人民不忘初心、牢记恩情的品质;展现出大康巾帼的独特风采。

而在饮食文化之外,大康拥有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虽然大康村与闽、赣等客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个性、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等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有许多颇为相似的地方。但是,其建筑物的结构技巧和艺术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大康村的建筑有别于闽、赣客家围屋的特色,而是融中原地区和外来建筑艺术于一体,经过创新和改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和独特风格。

与“大凤厨娘”毗邻的凤山老围是大康建筑风格的代表。凤山老围建于清初,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凤山老围的建筑为三堂两横一围布局,土木结构,正面开一门,大门两侧挂着“凤凰应瑞、山岳钟灵”的楹联,书于清朝初年,整个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大康社区正计划修缮凤山老围,以重新擦亮大康建筑的名片。

在独有的饮食、建筑品牌之外,大康也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艺术。作为龙岗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子吓舞麒麟是大康村知名的民间传承。这种艺术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每逢喜庆节日,必有麒麟助兴,以示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据悉,山子吓麒麟舞是园山街道大康社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含有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内容。大康山子吓麒麟舞是“大横岗”民间具有传统特色活动和民族文化活动之一,是深圳特区范围内能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当时年代在龙岗、横岗、坪山、惠阳县、东莞县、宝安县范围内(简称“龙横坪惠东宝”),是大名鼎鼎、历史悠久的一支出色麒麟舞表演队。

对于大康本土文化品牌的打造,方淑敏表示:“关于未来,我们的想法很多,而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大康的无价瑰宝,我们想把这些传承一代代继续传下去,不管是老屋、饮食文化还是山子吓舞麒麟,都能代表整个园山。朝这个方向走下去,我认为,未来将会是美好的。”

除了“大凤厨娘”“凤山老屋”“山子吓麒麟舞”等本土文化品牌,大康眼镜是大康社区所拥有的另一张耀眼名片。目前,大康社区正致力打造大康眼镜时尚小镇,留住产业高端制造环节。

据悉,龙岗眼镜生产企业主要聚集在园山,而园山眼镜企业又主要聚集在大康社区,目前,园山街道有眼镜生产及配套企业800余家,其中大康社区就有600余家,产业高度集中,未来,大康社区将打造一个产业主题鲜明的眼镜时尚小镇,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深圳眼镜高端生产制造地位。

【撰文】王百臻 李丹

编辑 李定 实习生 翁若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