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委员说|梁海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产业工匠

南方+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产业技能人才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2月20日开幕的宝安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宝安区政协常委、宝安区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会长梁海涛如是说道。

宝安是深圳名副其实的工业“基本盘”,近年来,各项工业经济指标稳居深圳前列。因此,宝安提出奋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的目标。与之相对应,人才培养在高质量发展中也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

然而,宝安区政协调研显示,宝安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明显。梁海涛指出,区内产业技能人才“供血不足”,建议“政、校、企”协力,大力培育市场所需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

梁海涛表示,目前,宝安的人才“供血”能力较弱,区内的职业院校规模较小。企业自主培训的积极性也较弱,普遍反映相关工作难度大且成本高。而政府组织的公办培训难以满足270万产业工人的需求,校企合作培训也未在制造业企业间广泛推广。

对此,梁海涛针对培育市场所需的产业技能人才,从政府扶持、赋能企业、产教融合三方面提出建议。

他认为,首先,宝安需要在政府层面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在常态化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和荣誉称号评选的同时,宝安应注重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建设。

去年12月,大湾区职业训练中心在宝安揭牌。该中心由宝安区职业训练中心联合工信部中国电子学会、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同打造。梁海涛建议,宝安可善用该平台,构建集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职业鉴定、创业指导、就业推荐为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全生态链。

另外,他提议宝安向工业园区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园区建设一批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并将在往后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园区项目中,规划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作为配套设施。

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也是重要环节。梁海涛表示,政府可鼓励企业选拔一线岗位上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技能传帮带活动,推动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并对参加技能培训的企业职工给予补贴和培训假期。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是另一个重点。梁海涛建议,宝安可依托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仿效德国先进经验开展“双元制”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加快中德技术共享等。

去年11月,大湾区“百校千企”产教服联合会在宝安发起成立,1600多家企业、400多家院校加入。会上,10家院校与宝安区职业训练中心签订产教服战略合作协议。梁海涛指出,宝安可持续借助此平台,调研企业需求、对接培训资源,搭建线上“双师云课堂”和智慧技能实训课堂,打造学生实习和公共实训基地等,精准引进、培育高端专业技能人才。

【统筹】苏国锐

【撰文】李嘉耀

【摄影】何俊

编辑 胡佩瑶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