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安以“强基层、促健康”为目标,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重心下移。
不少基层社康机构的医疗资源已能与综合医院媲美,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得好小病、看得出大病、管得住慢病”,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但由于宝安社康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规划建设标准低,业务用房不足、全科医生缺口大等问题较为突出。
2月20日,宝安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开幕。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何山就加快推进社康建设建言献策。
南方+ 何俊 拍摄
问题:老旧社康“升级难”
建议:创新设立“宝安社区健康发展基金会”
何山介绍,宝安现有社康机构185家,其中社区医院2家,覆盖全区124个社区,实现了“以疾病诊治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在疫情防控中,社康发热诊室工作量占到全区70%以上,有效实现了基层首诊,守住了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但是,宝安的老旧社康仍然存在“升级难”的问题。
何山公布了一组数据,宝安社康机构中,不少社康为租赁业务用房。虽然迁址、扩建、装修了部分社康机构,但仍有不少社康为10年以上未装修社康。
因涉及消防资质、产权归属、租赁期限等问题,部分老旧社康难以启动二次装修和改造升级,服务能力受限,难以吸引居民就诊。
为此,何山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老旧社康优化升级给予经费保障。通过优化就医环境,加强设备配置,拓展使用功能等,分批次对辖区社康进行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社康服务品质。
此外,创新设立“宝安社区健康发展基金会”,全力推动社区健康服务提质提量,对老旧社康升级、社康人才培养进行针对性扶持,打造宝安社康发展新模式。
问题:社康规模“扩容难”
建议:将学校医务室、工业园区等小型物业改建为“功能型社康”
2021年,深圳市卫健委修订《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将社康中心的面积标准提高到1400平方米以上。根据深圳对社康机构扩容提质规划,到2025年宝安应建有社康机构237家,目前宝安仍有50余家缺口,建设任务重、压力大。
何山建议,要继续落实新建和城市更新项目配建社康中心的要求,在各项改造规划中将社康用房面积提升至1400平方米以上,不得随意改变已建成的社康物业用途。
与此同时,考虑到在2025年前能交付的公配物业有限,要采用“租建并举”的方式允许社康机构租赁业务用房,增加社康机构数、扩大社康中心规模,财政部门在预算上予以保障。
“还要推进社康站多元化、便民化、特色化发展。”何山建议,鼓励将学校医务室、工业园区、办公楼宇、城中村的小型物业改建为“功能型社康”,提供基本诊疗服务。
问题:医疗资源“下沉难”
建议:财政资金向较偏远街道倾斜,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
目前注册在宝安的全科医生共1983名,每万人口配备全科医生4.43名。根据社康机构提质扩容的要求,到2025年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应配有5名以上全科医生。
对此,何山认为,应将财政资金向较偏远街道倾斜,完善社康全科医生多渠道收入补偿机制,提升偏远地区社康医生的补助标准,适当放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公寓申请条件,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卫生专业人员”即可申请。
另外,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形成资源共享平台,把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组建资深全科医生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组成定期坐诊的“名医专家天团”,增加基层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记者】苏国锐
【摄影】何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