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新城 再领春潮|从松山湖出发,双科学城“半小时出行圈”加快形成

南方+ 记者 凌乐仪 陈启亮 等 2023-02-20 10:50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正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联动滨海湾新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分列在巍峨山的南北两面,两座科学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经过十余年超前谋划布局,巍峨山脚下已经形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矩阵。

前段时间,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继续深度融入“双区”建设,推动与光明科学城等在制度机制、基础设施、产业规划等实现互联互通,共同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推动两地实现高效互联互通

以交通距离为半径,松山湖科学城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步伐正在提速。

2022年12月1日,随着挖掘机的轰鸣,松山湖科学大道最后一栋主体建筑终于拆除。至此,科学大道项目用地总面积353.1亩均已全部完成征收,完成全部拆除工作后将移交施工作业面,用以建设贯通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两大科学城的重要干道。

“科学大道土地整备的完成代表着松山湖城市交通土地整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松山湖土地整备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松山湖交通项目示意图

根据2022年8月发布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深圳都市圈将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其中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被列为重大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将通过中部隧洞走廊进行串联。

为全面对接“双区”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松山湖提出,将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连接广、深的交通轨道,推动广深中轴城际、中南虎城际、佛穗莞城际等接入松山湖,同时推进链接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科学大道加快建设,使松山湖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地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提升枢纽地位及区域可达性,构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半小时出行圈。

在松山湖加快构建“半小时”立体交通网的同时,深圳也动作频频。2022年1月中旬,深圳市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地下隧道顺利通车,连接龙大高速或珠三角环线高速到松山湖,仅二十多公里。

此外,深圳6号线支线从光明引出,经过圳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学城东,然后进入东莞黄江,接驳东莞1号线,连接深圳光明和松山湖两大科学城。

随着深圳都市圈建设持续深入,频繁的人员交流对深莞政务服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东莞加快探索开展“异地收件、异地办理”模式。

2020年10月30日,松山湖成为深莞政务服务深化合作的首个试点单位,深莞两地梳理首批深莞通办事项清单,推进335项东莞事项、302项深圳事项实现跨城通收,开拓了网上通办、自助终端通办、综合窗口通办等渠道。其中,深圳户籍居民可在松山湖市民中心的自助终端上办理公安、社保等182项高频事项。为加深两地沟通,松山湖市民中心引进5G智能视频设备,方便前来咨询的市民与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深圳市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视频沟通。

产业协同迈向高端环节

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犹如大湾区的两颗科创“明星”,二者将携手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共同组成190平方公里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从莞深区域看,松山湖科学城是联结周边街镇以及光明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从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东莞以来,华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已在松山湖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成为东莞的千亿级企业,多达数万名“华为人”在此办公。与此同时,华为也推动松山湖及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华为终端

从华为研发基地落地松山湖开始,众多来自深圳的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将延伸项目落地松山湖。 观察人士认为,华为在东莞持续投资,是深圳企业迁入东莞的一个代表性事件,两地产业合作出现了新变化:企业主体形态从中小企业演变为大型企业,产业链位置从低端迈向高端环节、产业分布从传统产业转变到新兴产业。

随着两大科学城的融合向纵深发展,企业间的深度对话也越发密集。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本末科技、云鲸智能、赛铂睿思等11家来自松山湖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集中亮相,展示前沿科技应用成果的同时也得以与深圳乃至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企业切磋交流。

打造创新品牌活动,协同发展创新链

共研共建科技项目、协同赋能产业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在协同发展创新链上已有深厚基础且在不断深化合作。

2022年8月18日,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光明科学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设计、建设和运营“IASF-SLAB前沿材料专用线站”和“IASF-SLAB信息材料专用线站”两条专用线站,聚焦解决信息材料、前沿新材料、能源材料等领域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孵化、培育下一代半导体、芯片等相关未来产业。

据悉,光束线站是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内部处理同步辐射光并利用其开展科学实验的场所。同步辐射光源被称作是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和认知物质结构的“高清照相机”,也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运行数量最多的大科学装置。

此次合作不仅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升科学研究基础、推进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设计和建设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真正服务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驱动力。

为了加深两大科学城协同发展创新链,松山湖打造了一批创新品牌活动,向光明科学城、大湾区乃至世界科技人才发出研讨邀请函,营造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活动包括松山湖科学会议、粤港澳院士峰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华为开发者大会等。

松山湖科学会议启动

其中,松山湖科学会议是借鉴香山科学会议、雁栖湖会议模式打造的高端科学交流活动品牌,为科学家搭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此外,粤港澳院士峰会自 2018 年起已连续四年在东莞举办,成为东莞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科技盛宴,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目前,院士峰会累计邀请223位院士来到东莞,推动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在东莞集聚落,成为学术交流、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策划】黄少宏

【统筹】韦基礼

【记者】 凌乐仪 陈启亮

【设计】孙沛川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