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一批城乡社区、学校、志愿服务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我省有11家单位获此殊荣,分别是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中山市小榄镇、江门市恩平市东成镇、华南师范大学团委……深圳市血液中心也光荣上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市血液中心,看看他们开展红十字工作的情况!
简介
深圳市血液中心是深圳市红十字会的会员单位,于2000年5月成立了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目前服务队已有注册志愿者3280人,服务队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约700人,活跃志愿者400人。
无偿献血工作: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无偿献血工作的标杆
1993年,深圳率先推行自愿无偿献血;
1995年5月,全国第一辆捐血车开上街头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同年11月,全国第一部有关无偿献血的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199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标志着深圳的无偿献血工作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成立了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
2015年,《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颁布实施;
到2020年,深圳已连续十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深圳市“热血蓝朋友”2022年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
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深圳无偿献血工作并没有满足和停滞不前,深圳市血液中心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深圳的无偿献血工作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并实现了无偿献血工作四个转变:
1、献血200ml向400ml转变——一次捐献400毫升献血者比例从不到1%提升到70%;
2、献全血向献成分血转变——实现了机采血小板100%无偿捐献;
3、献血向献骨髓转变——深圳骨髓基因信息库启动,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零的突破;
4、由一次性献血向定期献血转变——多次献血者比例从不到5%提升到60%。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对标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造就多项全国第一
2022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年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100例城市
深圳市血液中心、深圳输血医学研究所和深圳市红十字会经过反复论证和酝酿,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0年8月1日正式启动了“深圳骨髓基因信息库”,当年即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400余人,并全部以国际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捐献者检测HLA分型资料。
2001年5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正式启动,深圳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成为中华骨髓库首批志愿捐献者。
“深圳骨髓库”在建库之初即确立了“在献血者中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及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招募模式。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选择有合格献血经历、身体状况良好和工作稳定、热心公益事业的献血者作为宣传及招募对象。动员工作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意义和讲解采集过程的相关知识等。因此,深圳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对捐献过程知晓程度高,当与病患配型后,捐献意愿强烈。深圳的志愿捐献者是中华骨髓库流失率和反悔率最低,库容使用率最高的。
2001年8月27日,深圳市民潘庆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启动后的首位捐献者。到目前,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人数达5万余人,已有近600位志愿者为与他们素不相识的国内外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深圳市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第500例
20年来,深圳都是中国大陆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的城市。2013年7月,中华骨髓库仅授予全国两个工作站为“先进工作站”,深圳工作站是其中之一。
志愿服务工作:引领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方向
2000年5月,全国第一个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深圳血液中心将定期献血者培养成为志愿工作者,将志愿工作者培养成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者,在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无偿献血工作的社会氛围。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原卫生部连续三次在深圳举行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研讨及培训会议,向全国推广深圳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经验。
深圳2021年度无偿献血卓越贡献志愿工作者
2009年4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决定,“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总队在总会指导下,面向全国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在全国发展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建立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网络,努力为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保障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总队为了促进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全国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研讨会”。
供稿 | 组织宣传部
编辑 | 沈炎林、李淑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