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上午,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举行首发式,宣布《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七辑)及中英文版(第三辑)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出版。2016年至今,《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已连续出版7年(辑)75种图书。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七辑)共计10种书目,以佛山历史人物传记为主。“作为鸿慈公的后人,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四处搜集相关资料。”《戴鸿慈评传》作者之一、佛山一中退休教师戴平宜今年已经80多岁,在今天的首发式上,她深情回顾了继承父辈遗志、跨越二三十年的历史资料收集过程。
戴鸿慈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于南海县佛山镇福贤里桑园,官至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内阁学士、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等,是晚清一品重臣。作为戴氏后人,戴平宜从《南海县志》开始,坚持从广州、北京、海外等搜集相关资料,最终形成了关于戴洪慈的著作、列传、图片、奏折、印章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她与广东工业大学黄庆林博士一起合作,最终成书《戴鸿慈评传》。
戴平宜与广东工业大学黄庆林博士一起合作,最终成书《戴鸿慈评传》。 南方+ 阎锋 拍摄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七辑)还包括《工运先驱邓培研究》《邱熺与牛痘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南海陈氏机器家族》《清正敢言何维柏》《朱九江评传》《简朝亮评传》《方献夫评传》《区大相传》《广府名士梁九图》等。此外,丛书中英文版第三辑《中国佛山剪纸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佛山剪纸文化的历史和特色,让外国读者近距离感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对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是佛山市2016年3月启动的长期文化工程,在佛山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组织文化、社科、传媒等单位组成丛书编辑委员会。按照规划,《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以每年出版10种(卷)的速度连续出版,至2027年完成120种(卷)的编撰出版任务,形成门类齐全、种类丰富、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研究体系,成为传承弘扬佛山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和研究佛山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2020年以来,这套丛书陆续入藏全国2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图书馆和200个高校图书馆,受到全国读者的欢迎,极大地提高了佛山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经过6年多的建设,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专家库成员达到302人,他们分布在全国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学术领域涵盖历史学、中共党史、中国古典文学、经济史、文献学、地方史、非遗、科技史、社会学等学科,是目前佛山规模最大的文史专家库,为《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每年出版10种提供了雄厚的研究基础。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编撰出版工作中,《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将紧紧围绕佛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谋篇布局,做好选题策划,突出重点亮点,进一步丰富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载体,通过丛书的持续出版,不断挖掘弘扬佛山优秀历史文化,让优秀文化基因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为佛山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贡献历史文化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阎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