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此稿“院士”含量100%!关于高质量发展,他们聊了啥?

南方+ 记者

今年农历年初,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让人振奋。在开春举行的2023年深圳两会现场,这份振奋正在延续,“高质量发展”5个字也成为了委员、代表们口中、笔中的高频词。

作为城市和国家的“最强大脑”,院士代表、院士委员们今年已进入履职的第三年。此次两会,关于“高质量发展”,院士代表、委员在关注什么?对深圳各领域的发展,又会有哪些思考和洞见?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多位院士发现,“大科学装置”“双碳”、人才等议题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过去我们是先发展,后治理,现在我们考虑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大国责任与担当。”近年的“双碳”战略便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大国担当的真实写照。

谈及深圳当如何发力“高质量发展”,郭仁忠认为,深圳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城市发展不能依靠资源供给,需要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而“数字经济”就是当下生态环境效率最高的模式,也是最符合产业、技术革命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模式。

“高质量发展,应该高质量布局。”作为深圳市政协常委,在过去8年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陈十一目睹了深圳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见证了深圳从不到5名院士发展到如今近100名院士。

“过去八年的发展是高速的,下一步必须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陈十一表示,深圳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现代化大都市,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当前,科研机构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高等教育服务深圳的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建立一个高校咨询委员会,聘请国际、国内大牛,就高等教育帮助市委市政府做决策,尤其在为科研机构做大额投入时,为之提供意见参考。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研投入很重要。深圳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亦分享了他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他表示,深圳这座创新城市经济基础雄厚,非常舍得为基础/应用研究研发投入资源。对此,他提出:一是在筛选科研项目时,要结合国家/地区战略需求优中选优;二是在重大项目、重大机构立项建设时,要充分考察领军人物与团队是否全时、全职和倾情投入。如此,高质量发展路上,才能让宝贵的政府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

科学家是人类发展方向的“掌舵者”,而高校则是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此次两会,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便重点关注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深圳的落地和布局。

薛其坤表示,深圳正迎来建设继北京、上海、合肥之后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机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简称:大科学装置)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

此次他带来关于加强深圳先行示范区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正是希望能通过这一建议推动大科学装置在深圳的立项和落地。“大科学装置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义深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深圳在国际科学前沿的研究能力,还有助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此外,“双碳”战略下的深圳实践,也是薛其坤的关注重点。他透露,目前正在准备关于在深圳打造“双碳”战略示范基地的建议,旨在推动深圳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部署相关的研究院、科学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机构。

在“双碳”议题上,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亦给予了相当关注,提交了“关于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

针对欧盟CBAM(也称碳边境调节税或碳关税)可能对全球价值链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建议,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应加快开展碳关税应对策略研究,在弱化甚至避免CBAM对深圳乃至全国对外贸易带来负面影响上发挥带头作用。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此次两会,成会明还提交了另一份颇为接地气的提案,展现了科学家既“顶天”,又“立地”的一面。

“安居乐业是人才的共同关注点。”成会明在其提交的关于深圳市留才引才的提案中这样写道。他认为,深圳既要引才,也要留才。在引才方面,他提出实施政府“制度引才”与单位“自主评聘”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持机制;在“留才”方面,他建议补短板,分类施策,如资深专家关注退休保障,青年俊才关注子女教育、职业发展,要通过政策导向保障各类人才长期扎根深圳发展,使人才将深圳作为“根据地”,而不是“游击区”。

“十四五”期间,深圳要着力打造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紧扣这一发展需要,去年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带来了“进一步细化并加快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今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陈湘生依旧关注超大型城市深圳如何在韧性城市建设中走出一条新路子。他表示,深圳作为滨海城市,地下水环境安全与城市的民生健康,植被、生态、大气息息相关,也是韧性城市的核心部分。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推动筹组“国家环境保护滨海城市多源耦合水土环境演化重点实验室”,未来有望为深圳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奠定更多基础。

【撰文】蔡敏玲 刘越亚

【图片】蔡敏玲 李才瑛 谢昊燃 黄靖逵 孔凡超

【统筹】张玮

编辑 李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