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衔玉而生”形容龙华区民治街道,不过分。
这里五区交会,区位独特;高铁雄踞,交通之便傲视同侪。
因此,自诞生以来,民治长处于聚光灯下,优质资源不断聚集。
这是民治的光。
光的另一面,是影。
独特区位和高铁枢纽加持,既赋予民治无可比拟的发展禀赋,又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治理难题,其社会治理的强度和复杂性,在广袤基层可谓一骑绝尘。
随着优质资源的聚集,北站国际商务区迎来发展爆发期。
2006年民治街道诞生,迄今已有17年。
17年蓄力,光影相伴。民治的光,愈加亮,而民治的影,也愈加明。
“可以说,就产业经济、城区品质而论,今年,民治真正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这里将是原特区外最宜居宜业之地之一。而另一面,社会治理将是民治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大挑战”,近日,民治街道党工委书记廖文芳接受南方记者专访,联系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及龙华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畅谈民治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破影而出,向光而行,一个更高更新的民治,令人期待。
南方日报:多年来,民治因为其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在原特区外街道中备受关注。尤其是北站国际商务区的发展,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说,您如何看待民治的发展?
廖文芳:2006年,大龙华一分而三,民治街道诞生。而我是2005年进入公务员队伍。17个年头,我见证了民治每一点每一滴的变化,它的城区面貌、产业形态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产业转型,民治因为得地利之便和高铁枢纽的加持,从一开始的工业主导走向生产性服务业,再到如今现代服务业当家,转型步伐非常快,而且很成功,之前是作为特区一体化示范区,率先实现了转型升级。
北站国际商务区连续8年投资领跑全市各重点片区。
其中,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是民治产业转型的龙头,也是民治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自2014年纳入深圳市级重点发展片区以来,北站国际商务区累计完成投资超1740亿元,连续8年领跑全市各重点片区。
正所谓宝地宝用,八年的蓄力,尤其是去年开始北站“超核” 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站国际商务区正迎来爆发期,多年积聚的势能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徽商银行深圳分行、美国开市客华南总部、美团大湾区新基地等具有引领意义的重大项目竞相落地,华南数字谷、数字创新中心招商也在顺利推进,打造了全区首批4个数字经济示范楼宇,其中,北站核心区汇德大厦、汇隆大厦去年总产值已超千亿。
可以说,龙华区目前相当一部分优质的产业资源,都集中到了北站国际商务区。再加上华南国际物流园正加速转型,梅林关片区计划进行连片开发,随着入境政策的调整,深圳北站与西九龙15分钟的便利通勤,香港等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会加速向民治集聚。民治的发展真的是到了一个跨越发展期。
现在,民治甲级写字楼鳞次栉比,优质产业空间充足,今年仅北站片区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优质产业空间达100万平方米,入驻的上市公司已经达8家、总部企业达19家,未来会越来越多。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我认为,民治已经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往我们积累的优势转化为了发展的胜势。
南方日报:确实,如您所说,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民治这种热气蒸腾的发展势头。不仅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向这里集中,最优质的公共配套也在这里落子。
廖文芳:是的,我们在民生事业上,2023年也会实现一个巨大的飞跃。
为什么这么讲呢?之前从新区时代开始就立项的市“三馆两院”(深圳市第二图书馆、深圳市美术馆新馆、深圳市文化馆新馆以及新华医院、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这些市级配套,今年将会有多个陆续投入使用。
深圳市新华医院预计年底全面竣工。
其中,市第二图书馆、市美术馆新馆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新华医院是我国在建单体面积最大、一次性投资最多的医疗综合体医院,规划床位2500张,年底可全面竣工;市第二儿童医院预计年底也可全面竣工。此外,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扩建工程、深圳中学龙华分校正在建设中,这两年将投入使用。
这些市级文化、教育、医疗配套资源的落地,将会显著提升民治的城区品质,这也是民治发展另一个最具潜力的支撑。另外,我们还在大力引入专业机构和团队,计划将城中村楼栋集中改造为保障房、人才房,使城中村治理更科学、精细、智能,进一步改善职住平衡,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
市第二图书馆、市美术馆新馆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以前,大家提到民治,都会想到“潮汐人群”“英雄难过梅林关”。外界也一度忧虑,北站片区会不会成为新的“睡城”?但是,随着北站国际商务区建设的推进,民治整体城市功能的完善,优质产业持续聚集,优质配套不断落地,优质人口就会在这里沉淀下来,职住分离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未来,我相信民治街道一定是原关外最适合创业、居住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谈高质量发展,民治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南方日报: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来说,民治确实是今非昔比。那么,它的高质量发展是否还面临着挑战呢?
廖文芳:社会治理就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大的挑战。
民治的独特区位和高铁加持,一方面赋予这个片区无可比拟的发展禀赋,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治理难题。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民治常住人口超过61万,总量居全市第二,有些社区的人口密度超过10万/平方公里。但因为深圳北站的高流动性,前段时间春运,深圳北站内每天流转的人口量就达到70万,以及民治与其它区的高频联系,大数据轨迹显示,民治每天管理的实际人口超过100万。
深圳北站高铁如群蚁排衙,春运期每日流转人口近70万。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不仅如此,我们这有超过100个花园小区、58个城中村,很多居民是工作在福田、南山、罗湖,住在民治。很多居民按照原特区内标准来要求我们的管理、服务,对我们的管理服务带来较大压力。
人口基数庞大、高度密集且流动性强、职住分离严重、诉求极其多元,这些决定了民治的社会治理高度承压,治理的强度和复杂性,远超过原特区外其他街道。
就拿去年防疫工作来说,由于独特区位,辖区人员流动性强,民治零星散发疫情一直没有断过,我们先后快速处置了72例社区散发病例,完成了124个中高风险区、共约60万人次服务管理工作,累计接听服务热线6万余条,发放关爱物资约6.2万份,场所码扫码率长期保持全区第一,重点地区来深人员排查数量占全区近30%,数据核查涉及人数近272万人次,超全区1/3。这些数据都是相当惊人的。
南方日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能治理。民治的治理难度、复杂度都非同一般,这决定了它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来应对挑战。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廖文芳:发展和治理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得越快,人口、资源就越聚集,治理的压力就越会水涨船高,民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民治这么多年,因为发展很快,所以社会治理也要跟上步伐。
我长期在街道工作,对基层比较熟悉。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把高密度的社区治理好,仅仅依靠街道现有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肯定不行的,只有依靠多元共治,让居民和社区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提升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
所以,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构建“一社三会”工作机制(居民议事会、专家参事会、党群共享会),让居民群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成效。如北站社区有退役老兵约600人、残障群体约500人,北站社区共享会大力组织开展“老兵残障人士互助”项目,通过老兵志愿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提供水电维修等服务,促进两个群体互相融合,已服务200个家庭,受到居民广泛点赞。共享会会员中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张莹莹、“全国抗疫最美家庭”黄三丽夫妇等先进典型。
当前,真正让我们倍感压力的还是花园小区的治理问题,居民诉求多元,房地产纠纷、物业纠纷等各种矛盾纠纷、利益纠葛层出不穷。我们破题的思路就是,做强党建,用好群建,发动社建,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商共治的有效网络。
从今年开始,我们首先要在社区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建设上持续努力,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让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小区的引领性力量。同时,将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平台,比如妇女代表工作室等,做强用活,发掘、培育更多社区居民的自组织,还要发掘培育社区、小区热心公益的能人、热心人,形成基层共治的势能,最根本的就是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发动起来,为我所用,让他们在党组织引领下,成为纠纷化解、维护和谐的积极力量。
相关链接:高质量发展·龙华开局
【撰文】吴永奎 程德坤
【摄影】朱洪波
【海报】招凤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