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共评出优秀传承学校、优秀传承单位、优秀乡村传承学校各10家及优秀传承人10人。
每一个获奖者,都是校园非遗的“点灯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间薪火相传。那些古老的非遗项目,折射在少年儿童纯真的眼眸中,闪烁出新时代的熠熠光辉。
一起走近广东“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系列报道,探索非遗如何在校园里抽枝拔蔓,绽放蓬勃的生命力。本来推介的是10所获奖的“优秀传承学校”。
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
案例:木版年画承吉祥,巧手技艺传少年
非遗项目:佛山木版年画
将非遗体验课转化为美术常规教学?中小学各阶段木版年画课程各不同?在美育教学的探索中,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交出了新答卷。
自2018年以来,学校便积极开展佛山木版年画“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学校成立了佛山木版年画工作坊、“执艺版社”学生社团。
学校聘请了市级非遗传承人刘钟萍、传统木版年画研究学者郭亚东等,更是将非遗教育上升为美育教学研究课题,循序渐进,形成“了解—实践—校园内外辐射推广”的传承链条。
学校: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一小学
案例:石湾陶塑技艺在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非遗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依托于“南国陶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一小学对“陶美教育”课程体系的打造,颇有“当仁不让”的势头。
学校围绕“陶品活动”“陶智课堂”“陶趣乐园”三大版块设计课程,坚持以陶育人,弘扬石湾本土优秀文化,传承石湾陶塑技艺。
同学们不仅能在课程中聆听陶艺大师的教诲,到户外实地考察,还能在陶艺教学设备、陶艺用具齐全的专门教室中,亲自动手制陶。通过赏陶、玩陶、研究陶的过程,将家乡传统文化的根深深扎在孩子们的心里。
学校名称: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
案例名称:基于传统文化背景醒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非遗项目:醒狮
“LION+”校本课程、春蕾醒狮团、醒狮拳、醒狮操……经过13年的发展,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将醒狮文化玩出了新花样,极具温塘地域特色。学校开发出别具一格的狮道教育“LION+”校本课程,并把它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
课程对醒狮文化进行整体设计,以“文、武、艺”为基础,以“智、仁、勇”为目标,意在弘扬醒狮文化,进而培育出“文、武、艺”并美的人才、“智、仁、勇”兼善的德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
学校: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
案例:让成长从传统走向未来:非遗主题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非遗项目:皮影戏、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景泰蓝、烙画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许多学校立足于广府非遗项目不同,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打出组合拳,开发了全套非遗主题立体型融合课程。
景泰蓝、扎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醒狮、舞龙等极具广府特色的非遗项目,面塑、内画等其他省省级非遗项目等38项,都被收入校本课程中。同学们的非遗学业表现,也纳入了期末评价体系。
课程分为节日课程、技艺课程、传统体育、修心课程、艺术课程、传统游戏六个大类。每一门非遗课程的实施,都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学科性课程向跨学科的立体型融合课程的转变。
学校: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
案例:粤剧教育进校园 非遗共传承
非遗项目:粤剧
丁字步起势,伸展手臂,“拉山”“云手”……这些有板有眼的粤剧动作,被保留在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自创的粤韵操中。
同学们既能锻炼出粤剧优美身段,体会到“台下十年功”的坚持,还能在飞扬的粤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自编教材上下功夫。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校编写出八册粤剧教材,结合年龄性格特点,选用主体形象具体生动,情节、意境能引起同学们心灵交融、共鸣的作品,在音乐课堂中开展粤剧文化教育。
学校:英德市英西中学
案例:国家级非遗项目——“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校本课程实施案例
非遗项目: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从立体盆景到壁挂式盆景、碟景,英德市英西中学近年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的传承闯出了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学校着重研发碟景创作手法,融合中国山水画构图与西洋油画技法,选用白色圆碟作底,将小英石堆叠成半浮雕效果,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画面。
这场蝶变,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推动,以及市级传承人、学校教师彭伙强的刻苦钻研。在大家努力下,校本课程在美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英石文化专题讲座、中国山水画知识课、工艺课、专题比赛、展览等活动精彩纷呈。
透过爱石、治石、赏石、悟石,同学们自觉生发出欣赏艺术、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校:珠海市三灶镇海澄小学
案例:非遗进校园,促进传统文化与学校学生评价工作的融合——海澄小学三灶鹤舞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项目:三灶鹤舞
在珠海市三灶镇,一群小学生穿着洁白蓬松的衣服,模拟着仙鹤的仪态翩翩起舞。他们演绎的是当地独有的民间舞蹈——鹤舞。这种舞蹈流传至今已有700年多的历史,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鹤舞一度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为解决这个迫切的难题,海澄小学勇担大任,将校园作为滋养非遗的土壤,从2006年开始举办鹤舞培训班,邀请陈福炎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学生授课。
这一举措,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完美结合。迄今为止,已有近千名小学生参加鹤舞学习,为鹤舞的传承发展保留了火种。
学校: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
案例:《广东音乐特色学校》之探索与实践
非遗项目:广东音乐
以传承台山广东音乐为己任的台城第二小学,专注历史悠久的民乐训练同时,另辟蹊径,打破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专门编写了别具一格的校本教材。
得益于这套教材,同学们能以更自然的姿态走入广东音乐的世界,也更容易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多场大师讲座、音乐会、乐器进课堂等广东音乐特色教育活动,多位一体,名家助阵,促成同学们与广东音乐相遇,在艺术的天地中张扬个性,也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深扎根在他们心间。
学校:广州市天河中学
案例:盘中生画 广彩瓷绘——广州市天河中学非遗广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非遗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
小盘子里有大乾坤!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沉淀,广州市天河中学形成“知广彩、观广彩、学广彩、秀广彩、传广彩”的传承链条。
除了编写专业的校本课程,校方设立广彩艺术实践工作坊,还充分发挥馆校共建的优势,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等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并聘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为教学指导专家,每周二到学校为同学们授艺。
多元开拓,研学并举。“非遗广彩进校园”为同学们提供了触摸历史脉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契机。广彩在新生代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校:佛山市建设小学
案例:非遗项目与佛山彩灯进校园
非遗项目:佛山彩灯
佛山彩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为保护、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市建设小学专门按学段研发彩灯校本课程体系,并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榕、黄宏宇在校内成立彩灯工作室。
种种举措,保证了同学们每周都能上一节彩灯课,每季度都能得到非遗传承人的亲自授艺。
在彩灯文化氛围的氤氲中,同学们自觉深入体味彩灯的文化精髓,研习其精湛的扎作技艺。彩灯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