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广东该如何接招?丨一号文件系列评①

南方农村报

受访者供图▲点击图片查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系列报道

文丨李 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农业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为呼应二十大提出的这一目标,近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农业强国作出了具体的界定,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2050年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成色和含金量。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从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的国情农情出发。当前我国具备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是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农业强国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从战略高度谋划并依靠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农业强省,逐步实现农业强国。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但是工农城乡差距较大,农业大而不强的省情可能影响经济强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路径,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广东力量。

一、准确理解农业强国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强国是指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整体或者部分优势产业在全球位居领先地位并且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如美国的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整体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不仅完全能够保障本国的农产品供给,而且能够向世界出口高端优质的农产品。也有部分国家是依靠某些特定产业的强势竞争力而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如荷兰的花卉产业、法国的葡萄酒产业等。

纵观世界主要农业强国,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几个共同特征,即保障供给能力强、技术创新和装备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国际竞争力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既要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尊重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因此中国也必须基于自身的国情农情,以农业强省为载体,分地区分产业有序推进。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尽管是属于粮食主销区,但仍要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出发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广东力量。建议从省级层面设立农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政策制定。要做好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其远景目标、实施步骤和各阶段任务,使农业强省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强省建设步伐相协调。

二、加快建设种业强省

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而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国种业发展是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核心环节,特别是在玉米和大豆等重要资源型粮食产业的育种方面,可能存在被美国等农业强国卡脖子的地方。

生物育种属于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度极高的产业,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集聚大量的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强,同时资本相对丰裕,具备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先天优势。广东应以深圳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园、博罗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清远千亩大豆繁育基地等为试验田,发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的优势,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和省级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广东率先进入育种“4.0时代”的本土经验。

三、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强省

农业强国的核心指标就是技术创新和装备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当前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大多处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新理念、新科技和新业态的密集发生地。当前农业已经进入到农业“4.0时代”,即数字农业时代,其核心就是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广东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整合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等研发力量,加大数字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投入,加快建设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打造从种植、加工、仓储、运输以及营销等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大力培养懂数字爱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强省

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条件。它强调农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趋紧、自然灾害频发的压力。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农业的化学投入品施用强度高。化肥施用强度从1978年的58.89公斤/公顷增长到2020年的313.5公斤/公顷,年均增长3.97%,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的1.39倍。

从气候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对农食系统的稳定产生巨大冲击。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的变化幅度约为3%~5%,而因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约为5%~10%。这说明农业的不可持续性风险逐步暴露,脆弱性进一步加强。广东的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位居全国高位,近年来也频频遭受台风、洪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广东要根据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统筹农业发展,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同时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种植养殖布局,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探索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经验,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提升水果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整个农业产业或者某些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比如美国就是属于整个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以色列、荷兰等就是依靠灌溉农业、花卉等特定产业的强势竞争力而闻名全球。

中国地域广袤,各地的气候和禀赋又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前发展阶段和基础分产业协同推进。广东地处华南热带地区,自古以来就适宜荔枝等热带水果的种植,宋朝时期就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美誉。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实施“12221”市场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提升了荔枝、菠萝等水果产业的品质,同时建立了区域品牌,并逐步走向海外。广东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这些产业的产销经验,逐步形成以荔枝、菠萝等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率先在荔枝、菠萝这些特定产业形成强势竞争力并力争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作者李燕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教授)

编辑 王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