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首个高水平数学学术论坛在松山湖举行。黄政正 摄
广东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如何加速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成为当前各领域关注的焦点。在2月12日召开的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田刚表示,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作为基础科学之基础,对助推相关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由大湾区大学(筹)与松山湖管委会联合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承办,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高水平数学学术论坛,也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高规格的数学学术论坛。田刚、袁亚湘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特邀专家参加论坛,多位院士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共同探索数学及相关领域新方向、新趋势。
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黄政正 摄
作为论坛的所在地,松山湖是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自设立之日起就扛鼎起为创新驱动发展探路的核心使命。松山湖高规格举办数学论坛,展现对数学等基础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高规格举办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就是要向全社会传递这样一种强烈的信息——东莞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引领战略、坚定不移地重视和持续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源头创新活动、坚定不移地聚焦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
论道数学发展新未来推动基础研究赶超
活动期间,国内数学领域的知名院士、学者、专家,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代表,以及来自东莞各科技型企业的团队领军人才、研发总监,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学数学学科负责人、带头人等积极交流,论道数学发展新未来,共同探索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
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分享交流数学学科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士鄂维南以《人工智能与科学计算》为题作报告,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科学计算的新未来。“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是数学家们推动起来的。”他认为工业软件成为制造业的基础,应用数学站在了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士鄂维南以《人工智能与科学计算》为题作报告。黄政正 摄
华为公司中央研究院理论研究部部长白铂以《从可靠通信到语义通信》为题作报告,分享在新的信息理论领域的思考和部分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涛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张磊,则分别以《deep learning methods for PDEs:adaptive sampling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和《解景观的算法与应用》为题作报告。此外,多名青年研究员分别就耗散系统、有限几何、量子混沌、量子磁性等课题作汇报,并进行研讨。
多位院士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黄政正 摄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数学发展,相继出台了多份加强数学研究的文件,成立多个国家级数学中心,实施“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数学在建设科技强国中被委以重任,加快数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方向。
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的关键,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当前,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基础研究实力不够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松在致辞中直言,拥有强大的数学学科,才能有力地支持和支撑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和科技创新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江松进一步解释,数学与信息通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许多科学技术、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数学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
松山湖数学论坛论道数学发展新未来。
多名院士倡议加强数学人才培养
鉴于数学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场多名院士共同倡议,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希望以松山湖数学论坛为载体,为东莞乃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动力,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数学基础学科新作为。
作为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表示,大湾区大学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作为发展方向,重点建设数学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础学科;同时结合国家科学城建设和大湾区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具备家国情怀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多名院士倡议加大数学人才培养。黄政正 摄
“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是决定区域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引擎,是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田刚表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发展成为影响地区科技水平的风向标,离不开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等全球著名大学的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谋划布局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势在必行,大湾区大学由此应运而生。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效果图。松湖宣供图
大湾区大学将围绕广深港创新走廊的发展构建理工科特色的学科体系,结合国家科学城建设和大湾区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具备家国情怀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在建设方面,大湾区大学计划开展“一校两区三功能”建设,同步在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威远岛设置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约256亩土地,主要建设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滨海湾校区约2100亩土地,主要开展主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产教合作和国际高校合作、创新创业孵化以及行政办公等。根据计划,大湾区大学将于今年开始招生。
松山湖大装置集群。黄政正 摄
目前,大湾区大学先期开办学科相关教研人员均具有境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其中,多位学科带头人也已到位。
“我们欣喜地看到东莞全力创建大湾区大学这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打造松山湖数学论坛这样的高端论坛,不断提升东莞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江松表示,相信本次论坛必将在大湾区大学数学学科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学研究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对正在筹建中的大湾区大学充满期待,他希望大湾区大学能对标国际一流高校,积极改革创新,办成一所真正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大学。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效果图。松湖宣供图
将论坛打造成国内顶尖的高端学术品牌
“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就是思想碰撞、互相交流、产生火花,这是非常关键的。”在袁亚湘看来,数学的发展既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他由衷感谢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松山湖数学论坛系列活动越办越好,打造成数学界的精品活动。”
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期盼与大湾区大学等高校以及各位院士专家们一起,将论坛打造成为长期且独具特色、国内顶尖的高端学术品牌,为我国乃至国际数学科学研究、数学普及应用和数学优秀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松山湖数学论坛将打造成国内顶尖的高端学术品牌。黄政正 摄
自2020年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这为办好数学论坛,形成创新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支撑。同时,作为基础学科,数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与融合,也将为松山湖科学城的“源头创新”夯实基础。
作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东莞连续多年入选新一线城市”,当前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当前,东莞全市上下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引领战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插上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的新翅膀,全力以赴在新一轮全球创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活动主办方表示,全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以在新一轮全球创新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亟需各位院士专家的建言献策和参与支持,助力东莞加快补齐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创新短板,在高质量发展蓝海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十多年来,东莞始终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不遗余力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做大做强,不断夯实创新家底。截至2022年,东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能力排名中名列第19位,跃居全省第三;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R&D投入强度达4%,稳居全省第二;集聚新型研发机构33家和高校10所,正在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创新型、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这些“硬实力”将为持续办好数学论坛,形成创新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支撑。
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我们企业非常需要数学相关的人才,企业软硬件系统开发方面,数学一直是非常底层且关键的核心技术。”广东朗呈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吕健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台口内扫描仪,他说,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最终就归根于数学,“我们未来的创新力还是看我们底层的数学理论如何应用到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上”。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EO任正非说,华为的领先归功于数学的力量。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吸引了大量来自东莞各科技型企业的团队领军人才、研发总监,以及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带头人等。不少企业人员表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大量数学人才参与其中。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分子聚合物打印的3d打印公司,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恒通西交智能机器(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贝说,因为数学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为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希望未来有机会改变现有技术的数学应用,让打印更加智能化。
当前,东莞制造业产业链齐全、层次丰富、基数庞大,拥有工业企业超20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2万家,对于数字化转型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近年来,松山湖坚持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大方面加快推进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以软件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已引进了虹勤、金蝶云、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知名软件企业,及语祯物联、益模智能等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企业,松山湖数字企业加速集聚。
目前,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初显规模,东莞工业数字大厦建成启用,吸引62家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签约入驻;与华为合作推进产业云项目,新增113家企业上云用云;新建和改造完成596个5G基站,基本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及商用;华为全球首个开发者村落户松山湖,松山湖数字品牌、数字生态不断增强。
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初显规模,东莞工业数字大厦建成启用。黄政正 摄
伴随着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松山湖数字人才需求缺口在持续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引入培育已成为影响松山湖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基础数学研究所带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供更坚实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动力。
目前,松山湖正通过打造产业数字转化平台、举办数学学术高端论坛等方式,多方探索融合创新赋能,营造数字生态的全新新环境,以此进一步加强数学人才的教育培训,促进数学人才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为松山湖乃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院士建言
数学学科能有力推动科技创新
当天,受邀来到现场的多位院士嘉宾代表围绕数学创新发展、数学人才培育、“数学+企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共同为建设数字强国、促进数学学科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打造数学技术型研究体系
“当前,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关键技术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基础研究实力不够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松直言,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拥有强大的数学学科,才能有力地支持和支撑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科技创新发展。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当前,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已开始,广东、东莞应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创新改革,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认为,数学的发展既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松山湖数学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举办的最高学术规格的数学学术论坛,也是我国范围内举办的高水平数学论坛,因此,由衷感谢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松山湖数学论坛系列活动越办越好,打造成数学界的精品活动。”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黄政正 摄
“从高等教育尤其是数学研究方面来看,广东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广东在高等院校方面的差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表示,广东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力量,提高产业水平,数学技术型研究体系是非常关键的。广东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方面工作,这可能不一定马上就能看到效果,但对于长远的发展非常关键。
对于广东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有着同样的看法。“基础研究首先需要沉下心来,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事情,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布局和耐心,我们应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
汤涛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为基础研究提供创造了很多的硬件条件。未来,他建议在符合技术研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广东省发展需求紧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要能坚持下来,经过5年、10年或者更长时间,广东省在某些领域一定能做到全国领先乃至国际领先。”
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汤涛。黄政正 摄
展现数学基础学科新作为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研究算法的专业人才。新形势下,数学人才培育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又该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俄数学中心主任张继平认为,松山湖数学论坛等的举办是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情。“通过举办数学论坛能聚集更多数学人群,讨论数学理论,助力大湾区大学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等,探索出一条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新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俄数学中心主任张继平。黄政正 摄
“东莞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有希望建设成为第二个深圳。在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建设一所一流大学是不可想象的。”张继平表示,大湾区大学的建设应该专注于人才培养和为高新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
“希望东莞市以及大湾区各方能够凝心聚力把大湾区大学建设好,我们将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方面贡献绵薄之力,共同把大湾区大学建设成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这是中国历史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现实的需要。”
汤涛则表示,松山湖数学论坛应坚持办下去,做出特色和品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未来,希望和田刚院士通力合作,真正将这个学术活动实现长期化和品牌化。”
此前,汤涛已与田刚院士讨论如何在松山湖科学城区域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数学博物馆。“伦敦、纽约等大城市都有数学博物馆,这种极具品牌力、高水平的数学科学普及馆,让年轻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数据、感知数学。因为数学听起来很抽象,但现在有了计算机以后,可以实现数学的可视化,促进年轻人直观理解数学的本质。”
田刚表示,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数学学科建设,从中学到大学打牢学生数学学科等基础理论根基,培养更多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希望以松山湖数学论坛为载体,为东莞乃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动力,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数学基础学科新作为。”
培育一批“企业数学家”
国家的创新发展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源泉。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之一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企业应该在发展中如何重视、应用数学?
张继平分析,今天的数学和几十年前很多人认识的数学是不一样的。如今的数学在理论上越来越深入,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我们国家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数学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视,比如华为与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学校都有很好的合作,但整体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继平表示,从国际视角来看,很多高科技大公司不仅有技术开发团队,也有负责基础理论研究的团队。“如今,一种名为‘企业数学家’的群体正在崛起,数学家将不只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也能有自己的数学家队伍,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还需努力的方向。”
“今天现场有很多企业来参加这个论坛,说明他们一定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说明我们国家比以前更加重视数学,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田刚表示,应加强数学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数学家应更多参与到企业急切需要解决的一些数据问题,在新的环境推动数学家与产业其他学科产生更多的交叉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汤涛则认为,除了推动数学走向产业前沿,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数学人才、数学成果转化打造肥沃的土壤。他举例,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内有一部分数学研究直接与产业发展相挂钩,另一部分则是在培育超前的数学思想。“产学研结合谋求的是短期发展,如果我们打造肥沃的土壤培养思想家、数学家,对于国家未来50年、100年的长期科学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
■企业声音
朗呈科技董事长吕键:
数学正成为企业创新源头活水
“能来到松山湖首届数学论坛,我们感觉非常兴奋。”广东朗呈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朗呈科技”)董事长吕键表示,企业本身是做口内实时扫描三维成像设备,产品涉及较复杂的光学硬件以及精细三维成像软件系统,这些领域都和数学发展息息相关。
2013年,在美求学、创业已有11年的吕键决定回国,并选择在松山湖创办了朗呈科技。几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台口内扫描仪,并开创了数字化即刻修复解决方案,为牙科医生提供从数字建模、云端设计到加工制作的“一站式”服务,极大简化了义齿生产加工的流程,以数字化让牙医工作更简单。
“对于企业的软硬件系统开发,数学一直是非常底层且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吕键表示,本次论坛期间,专家讲到的数学领域前沿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企业都在应用。“但是越想提升我们的系统,就越发觉底层问题很多,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大会看看数学大师们怎么看待目前工业界的应用问题以及了解数学发展方向,给企业发展提供启发与指导。”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研究算法的专业人才。工科出身的吕键认为,科研人员坚持做数学前沿研究是极为辛苦困难的事情,近年来工业界应用场景对数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础研究领域的数学人才流失。
“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应用于各行各业,归根结底与数学功底息息相关。如果在一个系统产品行业建立起扎实的数据根基,进而延伸出许多全新的应用场所,这都是未来可期的。”吕键表示,企业一直高度重视数学人才的挖掘吸纳,企业未来的创新力还是看底层数学理论如何应用在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上。
今年初,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全面封顶,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迈入了新阶段。对于大湾区大学的筹建,吕键表达了许多期待。“虽然大湾区大学还没有招生,但目前我们已和一些老师建立了联系,期待与这些前沿科研工作者多交流学习,不管是从人才培养还是解决工业界遇到的问题,我相信都是很有帮助的。”
【撰文】韦基礼 郑国豪 陈启亮 张珊珊 张莎
【策划】黄少宏
【统筹】韦基礼 陈启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