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红:“优享文化年”激活社会力量“一池春水”

南方+ 记者

2022“优享文化年”以优质文化内容为基础,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精确对接四大群体,广泛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措施。

近日,“优享文化年”成绩单出炉,南方日报采访中国文化报广东记者站站长谭志红,就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等话题进行讨论。

南方日报:你对于东莞“优享文化年”项目作何评价?

谭志红:“优享文化年”是东莞市文化馆为适应“双万”新起点、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共存共荣、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而举行的惠民文化行动,它主要围绕“精准”“优”“享”4个字做文章,具有持续时间长、受益人群广、参与力量多、服务质量高等特点。

第一,打好“精准”牌。在提供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重点聚焦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青少年、城市长者四大文化社群的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第二,打好“优”字牌。一是供给主体优,通过开展“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优选文化服务主体;二是供给内容优,围绕社群需要,提供了供需对路的品质文化服务;三是活动机制优,形成了从社群组建、主体选择到“菜单”制定、过程把关、交流培训、孵化培育、宣传推广、监督考核等诸多环节的项目推行机制,确保了质量;四是供给平台优,既充分发挥了“一核多元”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优势,调动了各镇街分馆参与;又激发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了社会力量的“一池春水”。

第三,打好“享”字牌。“优享文化年”让广大市民尤其是四大文化社群享受到优质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他们对这座制造业城市的融入度,提升了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南方日报:据你了解,东莞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举措?

谭志红:东莞市文化馆致力于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型、引领性的文化馆,许多举措都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建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央厨房”。一方面,不断推出种类繁多、适合群众胃口的公共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广邀各方力量一起“做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菜单”。无论是建设数字文化馆、探索总分馆服务模式、打造爱心文化馆,还是举办“湾区文采会”、开辟非遗墟市等,都是具体的体现。

南方日报:你认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潜力?

谭志红:东莞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

面对文化强市建设的新征程,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一,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广东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东莞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呼唤着与经济优势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赋予了时代使命;第三,千万人口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广泛而强烈的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第四,东莞有着数量众多、来源广泛、经验丰富、情怀浓烈的文化工作者,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积累了内生动力;第五,东莞有着众多优质的社会供给主体,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南方日报:东莞近两年着重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你认为东莞市文化馆该如何助力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谭志红:2022年,东莞市文化馆通过举办“火柴盒”、文采会等活动,成为潮流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引领者。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还可以继续发挥优势,为“潮流东莞”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一是充分整合资源,举办彰显潮流趋势、适应现代生活、充满时尚元素的公共文化活动;二是做好非遗的“双创”工作,推动非遗与时尚融合,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设计、创作、生产出一批既彰显传统文化内涵又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引领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三是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实际,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让公共文化产品更加适应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四是充分发挥文化馆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优势,开展潮流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总结“潮流东莞”的已有模式和路径,探讨进一步擦亮这一名片的思路和对策,提升理论价值。

【记者】章倩倩

【图片】龚名扬 何绮莹 黄伟兴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