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广州番禺区64岁的邓奶奶踩了半个小时单车、八点钟就到了蓝态爱心环保餐厅,帮忙洗菜、切菜,忙得团团转。当天是爱心餐厅五周年庆典,老人们欢聚一堂,不只是享受一顿免费午餐,更是过一个嘉年华。
截至当天,这个由广东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创办的爱心餐厅已经为60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提供了超过20万份免费午餐。这20万份爱心餐的背后,藏着许多令人动容的温情。
义工:让老人们第一次过上有仪式感的生日
爱心餐厅是老人们交流的家
何老师是爱心餐厅项目的负责人,也是长期义工,已经在这工作两年了。这两年来,她每天早上六点从增城出发,到餐厅就开始检查食材、看看新鲜不新鲜,确保老人们吃得健康。在蓝态餐厅做义工后,在与越来越多的老人的日常相处中,何老师说自己慢慢也有了归属感和方向感,“生活不能简简单单只是为了活着,而在于付出”。
每月初何老师都会查看餐厅这个月有哪些老人家要过生日,提前为他们准备生日蛋糕和礼物,策划15号那天的生日活动。有很多老人是在餐厅第一次戴上生日皇冠,吹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和义工们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因此很多老人很期待每月的15号,会主动跟何老师说“这个月我过生日哦!”
何老师跟记者感慨,看着这些老人一天天变老,偶尔也会感伤,“有的老人一段时间不来吃饭,我心里就慌了”。因此何老师常常查看来这里吃饭的长者信息,如果一段时间不来就会打电话过去关心一下,更多的时候是直接骑着小电动去老人家里探望。
像何老师一样来爱心餐厅做义工的志愿者已超过2万人次,大部分还是那些在这里就餐的老人:他们来爱心餐厅感受到义工们的呵护,久而久之也学会了付出,从“受助人”到“助人者”,这里自然就成为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
为老人们做饭的都是义工
餐厅:驱散孤独的避风港
据了解,来爱心餐厅就餐的老人多是附近永善、南浦的老人,尽管11点才开饭,但很多老人在八九点就到了。除了提早过来帮忙以外,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有人陪着说话、聊天。蓝态基金会的义工林晓曼在谈到餐厅的长者们为什么会来这吃饭时说,“这里不缺‘陪伴’。”
83岁的杨伟平老人如今满头白发,虽然腿脚不是很利索了,精神状态却还不错,他从爱心餐厅开张的第一天开始就天天骑着小电动从永善村过来用餐,距今已经五年了,“这里能找到家的感觉”。
杨伟平是蓝态餐厅开业第一位主动进行才艺表演的老人,一有机会就带着大家一起唱歌,他说自己想要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在餐厅的喜悦心情。
杨伟平坐在观众席第一排认真观看大合唱节目
梁德英今年已经75岁了,现在跟着儿子黄勇平住在蓝态的员工宿舍,所以把爱心餐厅当成自己的家一般,“看到地脏了我就扫地、拖地,看到桌子摆放不整齐,我就一张一张摆好,看到哪里有活,我就去做啥”。梁德英主动承担起就餐登记的工作,在手机壳后面贴着就餐登记二维码,几乎跟餐厅所有人打成一片。梁德英在餐厅门口帮忙维持秩序时,路过的人都会称呼她为“黄妈妈”。
图为黄妈妈
能够在爱心餐厅结识“好姐妹”是黄妈妈觉得很幸福的事,陈金就是其中一位。自从陈金不方便过来餐厅吃饭后,黄妈妈总是“抢着”走过去给她送餐,为的就是见上一面。俩人都喜欢拍照,合照多到手机内存不够了。
爱心餐厅让社会更加关注到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蓝态公益基金会党支部书记张华说,“爱心餐厅就是要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更要老有所乐。”
张华告诉记者,20万份爱心餐的背后,离不开社会各企业组织的支持。爱心餐厅的建设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主要来自于社会募捐,有很多企业家在蓝态学习后做好事不留名,很长一段时间爱心餐厅经常收到匿名送来的大米、油等物资。老人们过来吃饭的时候也会从家里拿点鸡蛋、菜过来。记者注意到,在蓝态爱心餐厅的留言栏里,大家写得最多的词是“爱”、“感恩”和“安慰”。
【记者】项仙君 实习生郑锦芹 郭倩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