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狂飙”,探寻最美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

南方+

最近,《狂飙》火了,更带火了拍摄地江门。不少游客来到江门,游玩剧中的标志性景点,品尝剧中同款美食。

实际上,江门这座宝藏城市藏着众多的美景,除了可以打卡《狂飙》同款取景地,还可以饱览一众网红景点,看点十足。

此前,江门市住建局联合江门市委宣传部等市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举办了“寻找2022江门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江门市的最美公共建筑、最美历史建筑、最美工厂、最美餐厅、最美阳台(庭院)、最美街心花园。这些“最美”的地方,展现了江门城市新颜值、新活力,呈现了新时代侨都之美。

今天,不妨跟着南方+的镜头,欣赏活动评选出的最美历史建筑。这些承载了侨乡百年岁月的历史建筑,至今依然静静屹立,向我们诉说那一段段侨乡故事。

良溪古村

良溪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蓬江区棠下镇棠下墟西北部约2千米的山坳里,村域面积7.56平方千米。

良溪村开基久远,北宋时已有龚、谢二姓居住,现存罗氏大宗祠、五部堂等古建筑,蕴藏着数百年广府建筑的特色。良溪村是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良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留着正月十五枪炮头、农历六月十三梁真君诞、十月一日舞火龙等民间习俗。

2014年11月17日,良溪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良溪古村。

启明里广场

启明里,位于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东段。这里是百年前海外华侨怀揣着对家国的爱集资兴建的侨居点,见证江门开埠百年繁荣,彰显近代独特侨味建筑艺术风格,是珠三角不可多得的一本活化“史书”。如今随着街区活化,启明里更是跃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第一批旅游休闲街区,百年后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早在清光绪前中期,在外漂泊的华侨已有落叶归根的愿望。众多五邑华侨、归侨在江门近郊购置土地,形成最初的侨属聚居地。20世纪初,旅居新西兰的华侨集资组建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建房。其中,华侨黄黎阁先生首建4座三层楼房,取名为“启明楼”(现启明里39-42号)。启明里之称正是由此而来。

20世纪20年代,本地商人成立大成公司,将启明里一带的鱼塘葵园夷为平地,以抽签形式卖给归侨、侨眷建房。至此,江门城区十三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的启明里已然成型。

启明里的建筑以华侨屋为主,厚重的历史沉淀与多样的文化碰撞,使得这里的房屋呈现中西合璧的风格,极具侨乡特色。走在街头,抚摸穿越百年时光的青砖,甚至是坐进由百年华侨屋改造而成的咖啡店、餐馆享受闲暇时光,都会让人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奇妙感觉。

为丰富市民游客的观赏体验,启明里以“一巷一特色”打造铜虾巷、葵扇巷等,展示江门非遗文化,以“一屋一故事”挖掘、展示启明楼、报纸屋等代表性的房屋故事。

作为蓬江华侨文化的标志性景点,启明里还设有侨批馆、江门非遗手信馆等侨乡文化展览项目,结合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侨乡建筑特色风貌,引导市民游客一起追溯华侨历史、感受非遗文化。

启明里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当你真正步入其中,会发现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处处迸发崭新活力,让人眼前一亮。流光闪烁的景观树、缓缓蜿蜒的“江门河”、温暖热闹的灯笼巷子让人流连忘返,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彰显出启明里“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夜游魅力。除此以外,蓬江区还在启明里广场打造超高清3D光影展示,以“文脉传承和发展”为主题,配合3D视觉效果,再现启明里、长堤、钓台故址等白沙历史文化遗存。

如果逛累了,启明里内还有各类富有特色的餐饮、文创体验、特色手信、音乐创作等店铺,随时提供侨都特色可食、可逛、可购的休闲旅游服务新体验。

启明里广场。

共和镇大凹关帝庙

大凹关帝庙位于鹤山市共和镇大凹村委会后,原庙已于100多年前圮废,现存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原址上重建的,1948年修葺过一次。庙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正殿、厢房组成,面宽20.3米,进深18.68米,面积379.2平方米。营造手法与佛山祖庙相似,正殿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屋脊以陶塑图像装饰,屋煞为光绪年间石湾名工烧制之二龙戏珠。正面墙的檐口之下,有精细的砖雕,各处墙壁上还有各种历史题材的壁画15幅,题诗6幅,整座庙的建筑风格继承了清代岭南庙宇建筑特色,汇集了建筑、雕塑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1994年被鹤山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和镇大凹关帝庙。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旧址(大钟楼)位于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沿江路8号,始建于1930年,建成之初用作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曾用作县委办公室、武装部办公用房等,现是恩平市博物馆办公楼,保存基本完好。

该馆坐北向南,砖混结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形如一个“凸”字,因楼顶装有一个大钟,故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钟楼”。总宽18.54米,总长18.1米,建筑占地面积335.57平方米,楼高18.34米,共3层。第一层室内为单间布局,四柱三开间。第二层外围设环道四通,栏杆装饰,四周围水泥柱托顶。第三层天台前面正中筑一小室,小室左右两端各添一个小凉亭,顶部是四面圆窗大钟,以铁梯上落。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

炯成楼

炯成楼(又名:子昌楼、红楼、大同成楼),位于恩平市牛江镇仕洞,于1934年建设。

1934年8月,当时的恩平籍南洋矿业巨子冯相衣锦还乡,托冯道存建设炯成楼(冯相父亲冯炯成,又名冯子昌,所以称炯成楼、子昌楼)。此楼1934年冬季动工,1936年秋季落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正座楼16米,分三层,红墙绿瓦,四檐滴水,铁架水泥结构。两座附楼亦各三层,比主楼略矮。总建筑面枳1000平方米。该建筑风格独特,内饰的壁画丰富多彩,建有防洪防旱排集水系统和防御逃生系统,是当时邑内最豪华、功能最齐全的私人住宅,成为恩平一景。2003年7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示其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炯成楼。

赤坎南楼

赤坎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滘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3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

赤坎南楼因抗日七烈士的英勇杀敌事迹而名垂千古,成为后人驻足凭吊的胜景。1983年3月,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与建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把它建成风景迷人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4月1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赤坎南楼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赤坎南楼。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村落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25公里,坐落在潭江支流镇海水河西岸的冲积平原,它由合安里、安和里和永安里3个自然村组成,民居82间,占地面积83224平方米。自力村现有海外侨胞248人,侨胞主要分布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自力村村落的规划建设非常注意对水系的保护和利用,依自然环境而发展。由于充分尊重、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三个村落的规模都不大,民居都是青砖素瓦的三间两廊形式。自力村村落最突出的是散布在村落后田野间的碉楼群和西式别墅群,分别是龙胜楼、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庐、球安居庐、居安楼9座碉楼和养闲别墅、耀光别墅、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澜生居庐、湛庐6座别墅。

自力村碉楼群。

台山县立中学(台山一中)

台山县立中学,即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简称台山一中,俗称台中,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著名学校。建校以来,蔡元培、林森、廖承志、雷洁琼、刘田夫、任仲夷、梁灵光、林若、叶选平、朱森林、梁威林、秦咢生、黄新波、李凌等党政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为校舍题匾。新中国成立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校指导。

台山一中坐落于著名侨乡台山市台城石花路1号,主教学大楼于1926年落成校园,占地面积109088.8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建筑物巍峨雄伟,古朴典雅与现代流派兼备,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校园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绿化覆盖率达65%,素有“园林式校园”之称。主教学大楼与其配套设施第一宿舍、第四宿舍、图书馆建筑风格一致,格调高雅,彰显民国时期侨乡建筑特色,可以说台山市第一中学是台山侨乡文化的一张名片。于2002年列入台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部分文物建筑仍作一中教学使用,如教学大楼、图书馆、碉楼等。

由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以来,学校先后12次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45次被评为广东省的先进单位。多次教育评估均被广东省教育厅表彰,95年荣获广东省首届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奖唯一的特等奖。由于办学有特色,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国著名中学》《当代中国——华侨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国地方名校》等教育专著中。

台山县立中学(台山一中)。

【整理】叶芷晴 黄烨倩

【图文素材来源】江门市住建局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