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我对南方农村报爱得深沉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特别报道

南方农村报

本文收录于#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特别报道#

2023年,南方农村报迎来创刊60周年。60年来,南方农村报始终立足广袤大地,贴近“三农”,服务“三农”;60年来,经历跌宕起伏,由一张报纸发展为集“报网端微”于一体的业态新格局;60年来,与众多相向而行的伙伴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绘就脱贫奔康、乡村振兴时代画卷。2月18日,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联合主办“2023三农媒体峰会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南方农村报特推出创刊60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我对南方农村报爱得深沉,一直关注和研究南方农村报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与我从小长在农村有关,也与我曾长期与‘农’打交道有关。当然,自己也有研究涉农媒体转型的志趣。”范以锦如此深情表述。

范以锦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日报前社长,他长期支持、关注南方农村报发展。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之际,他写下了他与这份报纸的故事。

先天缘分与后天情谊

我与南方农村报既有先天的缘分,又有后天结成的情谊。

我在农村长大,课余、假期都要下地干农活、挣工分,深知当农民的艰辛。1963年,也就是南方日报农村版创办时,我正在家乡上高二。1964年考上大学后,于1968年、1969年先后到英德、四会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共一年时间。1970年我分配到南方日报社之后,又安排到农村当村干部近一年。1972年初,到南方日报梅州记者站工作。1974年调回报社不久,我又到番禺农村与农民“三同”一年。1976年底重返梅州记者站,直至1982年初。

第二次重返梅州记者站时,正是农村大变革起步时,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农村采访。南方日报农村版复办并更名为《广东农民报》,适逢“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就在农民和基层干部中形成良好口碑。我在农家做客时,主人告诉我:“这是老少咸宜的好报纸。”孩子也看?我有点疑惑。原来,报上有一个“读与写”的栏目,对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与南方农村报更深的结缘,是在刘超业担任主编时期,报社领导班子曾安排我分管过南方农村报,参加过南方农村报不少活动,也及时为南方农村报解决一些难题。成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主要领导后,只要时间不冲突,南方农村报邀请我参加相关活动我都会答应。

南方农村报转型最艰难的时期,有人提出:“南方农村报这个半死不活的样子,还办个啥?”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突围的,而且从集团的社会责任、政治站位考虑,保留一份为农民说话、专业关注农业的报纸,是非常必要的。集团大力支持南方农村报加快转型的步伐,终于熬到了头。

为舆论监督报道撑腰

南方农村报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服务农业生产,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力揭批坑农、害农、损农行为、现象,经常将舆论监督报道放在头版头条,惹过几次较大风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某地级市一个村的报道,县里非常不满,往上告状,惊动了市有关部门,进而向南方报业的上级单位告状。南方农村报时任主编谢开育把一批材料、相关证据拿给我看,我觉得没有问题,要顶住,让他们回复上级单位。

本来事情可以平息了,但该市有关领导还是继续纠缠,一次又一次给我打电话。我对谢开育说:“到市领导那里摸摸底!”我们一行几人去到该市市委书记办公室,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说明来意后,就由谢开育等人介绍批评报道的由来和告状的情况。市委书记不插话,偶尔“哦哦”几声。接下来,他把话锋转到了该市当下的发展状况、举措和成效,谈及未来远景规划时更是眉飞色舞。

回来的路上,我对谢开育说:“没有态度也是态度。此事可以结束了,谁再纠缠都顶回去。”当然,我也提醒:“别把自己的报纸当小报,影响大着呢!每篇批评报道的事实细节都要严格把关。”

引入研究者开展研究

2009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陈娟老师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生,她有兴趣研究传媒实务,毕业论文选题想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转型研究。我与她一起探讨分析,研究整个南方报业转型不容易做好,尽管下属各报都拥有集团共同的理念和主文化,但各报又有独特的个性、亚文化和运营模式,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等任何一家都拥有丰富的材料供研究。但研究南方日报及其下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人已经不少,而南方农村报学界鲜有关注。这不奇怪,当时全国的农字类报纸多数都在生存线上挣扎,一方面是报业寒冬到来,另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再加上地市级报纸在农村基层的覆盖等,所以学界并不知道还有一枝独秀的南方农村报。我对陈娟说,就以南方农村报为样本,去研究农字类媒体的转型。

于是,我介绍陈娟与时任南方农村报主编陈永认识,让陈娟进入南方农村报见习和调研,全程参加各类重要活动。比如,选题会、论坛、市场推介会,乃至全国农字类报刊同行举办的研讨会。她还随同相关人员下到农村基层调研,并到图书阅览室翻阅南方农村报的办报资料。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中国农字类报纸转型研究——以南方农村报为案例》,并于2012年顺利地通过答辩。在这基础上,刚评为副教授的陈娟于2013年2月写的专著《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研究》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继而,陈娟以《新时期我国涉农媒体战略转型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功,她也很快成为农字类媒体和“三农”传播的研究专家,经常出席涉农领域的社会活动。2013年,她被河北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一年后成为该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任不久,又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研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南方农村报成全了她。当然,陈永也与我说过,希望有人能认真总结南方农村报的转型之路,想不到陈娟这本书既不是经验材料总结,也不是一般调研报告,而是有丰富内涵、强烈问题意识和一定学术高度的论著。所以,书出版后,南农的领导班子很满意。顺便说一句,出这本书,没有让南方农村报赞助。

60年发展的三个阶段

南方农村报从1963年创办至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怎样划分有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我是从整体运营的角度,也就是在坚守媒体本分的前提下,从采编到经营等布局去思考的。

第一阶段,倾全报社之精力,一心一意经营好优质新闻作品。

1963年,南方日报农村版一创办,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报社员工构成主要就是采编人员,只有少量的经营、后勤管理人员。“文革”期间停刊。1980年复刊后称为《广东农民报》,1994年更名为《南方农村报》。由于改革开放的到来,报社从事新闻报道更有作为了,广告业也快速发展。但报社依然围绕着“经营优质的新闻作品”进行布局,从事广告等人员依然很少,因为这个阶段是纸媒兴盛时期,新闻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发行量,就会拉动广告。南方农村报的内容定位逐步发展成为“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为农业服务”,报纸上经常出现维护农民权益的批评报道,还有大量适合农民、农村专业户的种养科普知识,发行量大增,广告不断上升,进入到传统媒体时代的兴盛时期。

第二阶段,往相关多元化延伸,贯通上下游产业。

互联网快速发展,纸媒进入萎缩期,新闻内容拉动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已经失灵。南方农村报开始考虑往相关多元化发展。

内容方面,将办优质报纸的经验延伸到办一个个“宝典”专刊,以专业化、精准化的内容为农村专业户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机构服务。经营方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农业与涉农的产供销等上下游产业对接起来,从有效服务中找到变现模式。

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毕竟只局限于上下游产业的某些方面,小日子可以,但做大做强依然艰难。

2015年,南方农村报出版《从涉农媒体到三农综合服务商》一书,对转型经验进行总结。

2015年,南方农村报出版《从涉农媒体到三农综合服务商》一书,对转型经验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确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往主流化转型。

“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来的。在这之前,已有一批媒体进行了积极探索,南方农村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闻+”表明,无论媒介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是灵魂、是根基没有变,南方农村报始终通过打造优质的内容塑造好自己的品牌。此时的内容与过去的新闻作品的概念是有差异的。在融媒时代要生产充满创意的多层次的融媒产品,并通过自建渠道和借助他人平台构建立体式的传播矩阵,广为传播。

政务服务已成为南方农村报的重要功能之一,适应这一趋势,南方农村报提出往主流化转型。现任主编严亮上任后,提出“兴农力量、时代担当”的口号,主流化的路径更加明确,对有关方面的影响也更大。主流化让南方农村报在农民和相关行业认可的基础上,成为政府开展脱贫攻坚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从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到各级地方政府,都给予南方农村报大力支持。许多涉农活动、项目、产业规划等交给南方农村报来做,南方农村报的智库建设和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也越做越好。

此外,“带货”等各种商务活动也轰轰烈烈开展,“广东喊全球吃荔枝”“长寿星喊全球吃广东柚”等营销话语传遍天涯海角。南方农村报将做新闻内容主功能延伸到泛内容创意的多功能领域,不仅内容生产得到拓展,而且内容创意连接的各类规划方案、服务项目、农产品销售传播乃至产业发展等成效显著,成为功能多样的三农综合服务商,成为专门面向“三农”、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全媒体集群。

南方农村报在深度转型融合中重新崛起,铸造新的辉煌,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打造成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强有力的发展后劲,为做大做强南农集群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农转型模式无捷径

南方农村报转型的经验,对其他行业报乃至各类媒体都有启示作用。南方农村报原本就是一个行业“小报”,不只是版式小,“农”的内容也只是为农民撑腰的舆论监督和为农村种养业服务。但今天,没有人会说这是一家“小报”。南方农村报已经站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理解自己的本分、职责,从新闻的报道者延伸为政府决策的智囊,从非主流小报往主流化发展,成为功能多样的全媒体集群。任何行业,如果只是盯住眼前的一部分,你会觉得很狭小,但当你站在一定高度拓宽视野,就可以看到行业领域之深、广。

其实,各类媒体都有其丰富的社会资源,摆脱困境要善于圈定资源,就经营而言,资源变现是重要路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也是“新闻+”资源模式。媒体要善于发现、挖掘资源,并围绕社会资源从理念更新、创意策划、流程再造、人员配置等方面下足功夫。

然而,南方农村报的现成经验并非照抄照搬就能成功的。南方农村报的发展是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南农报人奋斗的结果,也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主文化有关。南方农村报从创办开始至今,从南方日报乃至集团都调配了骨干进入,而南方农村报又根据事业的发展自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南方报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内容生产能力、人才优势至今对南方农村报影响深远。没有这些基础,就不可能有南农的今天。所以,我一方面期待“南农经验”能生根、开花、结果,广为传播。但也期待取经者,不要有“一蹴而就”的心态,需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进而达到目标。

【作者】范以锦

【整理】谢晓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方壮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