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22年,广东省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构建以健康为导向的医保机制、增强医药改革的协同性和系统性,推动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从群众就医体验到各种量化指标均实现了全面跃升。
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中,各地在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改革者的魄力和担当,敢闯敢试、锐意创新,为提升当地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民生幸福感做出了有益探索。本刊《人之初》推出7个地市的做法与成效,以供参考、借鉴。
市域内患者住院率97.4%,全省排名第三;不断拓展各类健康医疗智慧应用,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医改创新典型;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自1992年获评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启动健康城市建设以来,珠海着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成绩。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珠海进一步深化医改,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因地制宜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多措并举实施健康珠海建设,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2020年10月27日,珠海市人民医院举行达芬奇机器人开机仪式。继广州、深圳后,珠海成为第三个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广东城市
01
革新观念,优化医疗保障体系
“我刚选定了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作为门诊共济就医定点机构,以后在这里接受中医药特色疗法,能享受每年额度2500元、报销比例50%的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待遇。”50岁的陈姨说,很开心珠海为市民健康又推新政。
2022年12月1日,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正式落地。自此,在不增加缴费的情况下,门诊费用较高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可通过基金共济获得更多的统筹基金支付,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生病较少、费用较低的参保人也能获得门诊保障和更好的住院保障。
此前珠海在医保领域已推行诸多改革措施,尤其注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我市作为国家DIP试点城市,开展了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改革,并建立起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该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此为抓手,珠海已设立206个基层病种,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助力分级诊疗;设立了91个中医特色病种,提高中医病种结算额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还落实医保药品“双通道”制度,探索医疗服务与药品分开支付的改革方向。
珠海还进一步优化医保制度体系,通过完善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拓宽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项目细则等,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医疗保障。
截至目前,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项目累计投保达135万人,投保覆盖率超40%,在同类型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中位居全省第一。在此基础上,珠海创新推出了针对特定病种筛查的“爱健康”行动,个人仅需支付费用的10%即可享受检查服务,现已累计发现癌症高风险阳性案例1676例、确诊癌症9例。
“治疗费用下降,1型糖宝看过来!”得益于“大爱无疆”项目新增的“特殊医用耗材费用补偿”责任,2022年7月1日起,全市18周岁及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仅需负担40%~70%的费用,即可购买胰岛素泵主机及相关耗材。
同时,糖尿病、高血压等5个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通过了国家医保局验收并正式上线,为患者异地就医提供了便利。
02
腾笼换鸟,优化医疗服务价格
医保格局臻于完善的同时,“三医联动”中的另外两驾马车——医药、医疗方面的改革也不断发力。
近年来,珠海持续加强药品耗材采集力度,通过三个省级采购平台进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供应价格进一步降低,药品保障供应能力再度提高,群众用药负担得以切实减轻。2022年上半年,全市31家公立医院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药品达4.94亿元、医用耗材达10.12亿元,二者分别累计节省费用4.17亿元和3.88亿元,综合降幅分别为48.62%和27.69%。
药品耗材采购管理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比如珠海鼓励医疗机构采用SPD智慧物流监管系统,并率先与省采购平台完成对接,该协同治理新模式将实现药品耗材采购和使用的全流程追溯和跟踪记录。
医药领域的改革为推动医疗服务价格优化腾出了空间。为此,珠海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对30个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开展定价,另一方面更新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目录,组织价格专家将全市执行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逐一匹配到现行的7047个项目目录中。
以价格矛盾较突出的血液灌流项目为例,经过成本测算和多轮专家论证,该项目价格从每次285元调整为370元,理顺了医疗服务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更合理的服务定价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在,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范畴,激励和引导我们拓展、提升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越来越好的就医体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一名医生说,同时他们更有意识地合理用药和检查,降低药品、耗材、检查及化验项目,控制患者住院费用。
03
因地制宜,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22年以来,珠海卫生健康系统捷报频传:市人民医院通过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中期评估;中大五院被纳入省内第二期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在全省3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考核中排名第二;市生物安全P3实验室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全市4家三甲医院绩效考核等级为A+,进入全国前10%之列……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珠海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做出的努力。
在硬件建设方面,2021年,珠海出台了《2021-2023年卫生健康领域市政府投资项目三年实施计划方案》,明确全市东西部区域医疗资源分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和规模,计划投资1435.68亿元建设19个项目。截至目前,珠海已如期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市人民医院北二区科研综合楼主体工程项目和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等8个项目。
“十四五”期间,珠海还将重点推进12个医院项目建设,新增3000张床位。其中斗门区妇幼保健院将于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成为该市西部地区第一家妇儿医院。“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带小孩看病,不必再在路上奔波了!”斗门区居民阿琴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软件建设也稳步推进。近3年来,珠海成立健康珠海专家智库,引进22个高层次卫生团队,引进和培养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卫生专业人才近120人;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4家医院入选“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6家医院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立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创新人事编制管理方式,2021年指导5家市属公立医院调增1532个专业技术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还利用地缘优势,与澳门高校或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探索珠海—澳门联合医疗服务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珠澳医疗协同发展。“我来自澳门,目前在横琴行医。”一名受惠于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短期行医政策的医生说,他将为内地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医疗服务。
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市民带来了福音,还辐射到更广阔的区域——根据省里的布局,珠海自2021年起加大投入,把市人民医院打造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希望惠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百姓。
为当好市民的健康守门人,珠海还打出医防融合的组合拳,全力打造健康城市。近年来陆续出台《推进健康珠海行动实施意见》《健康珠海行动五年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在健康广东18个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增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行动、珠澳传染病联防联控行动、医疗卫生强基行动等地方特色行动,全领域推动健康珠海行动开展落实。
得益于此,珠海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登上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榜单,打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超龙说。
指导 | 广东省医改办
监制 | 郑子谦 李楠楠
策划 | 宋炳军
统筹 | 岳超群 曾剑萍
作者 | 欧阳星
编辑 | 久久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