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丨二十年物是人非,唯有肠粉滋味

+音
+ 订阅

+音丨二十年物是人非,唯有肠粉滋味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广东到底有多少家肠粉店?在某外卖平台显示,仅《狂飙》的取景地江门就有1172家,省会广州更是接近9000家。

它们大多开在居民区,菜场旁,人流涌动的市场里。

一口灶,一个不锈钢抽屉蒸锅,简单的台面放着调配好的米浆,新鲜的肉菜蛋,再支上几张桌子,几个塑料板凳。

客人来了随意坐下,不用菜单,不用服务,当然也不用抢着买单。夫妻档是常态,一个人也能忙得过来。

一场《狂飙》20载,虽青春不再,物是人非,但最能让他们感到熟悉,感到生活还在以某种方式保持纯真的,可能还得是从未改变的肠粉。

京海市是导演徐纪周和编剧朱俊懿以广东江门为蓝本,创作出的一个城市。

随处可见的骑楼、单元楼、工夫茶,都让你清楚地知道这里是岭南;长袖夹克西装毛衣的衣着,又让你时不时地,读出些剑走偏锋的凉意。

为什么是江门?

徐纪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发现江门的建筑、老宅子都很有特点。在这座华侨城市里,很多海外华侨回到这边养老,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很深”

△长堤风貌街。江门白沙街道供图

△长堤风貌街。江门白沙街道供图

属于江门人日常的肠粉、猪脚面,看似普通平凡,却叙述着最深的羁绊。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广东,地理位置之便,让来自海外的技术和机会最先到达这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涌入这里,试图在时代的机会中,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此时的广东各地,也涌现出了最多的,贩卖物美价廉零食快餐的小摊。

猪脚饭、鸭腿饭、濑粉、牛杂、肠粉……廉价的岭南滋味成了很多人青春的记忆。在如此滋味中,某种只属于这个年华的自我认知,也被印刻在了脑海的最深处。

肠粉大概是所有小摊里最常见的了。新米陈米,按适当比例调配研磨成浆,蒸成一张薄薄的皮,卷上各种馅料。

北方人的大饼卷一切,在南方变成了这张米皮。并不复杂的基础步骤,使得创意可以在每一步进行挥洒。

从外地回来的广东朋友,回家最惦记的事儿,除了云吞面,就莫过于肠粉。肠粉店潜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像是城市的注脚,标志着它的不同。

一顿肠粉,可轻可重。要讲养生,一些肠粉店的老熟客总是只点没有馅的斋肠粉,吃的,就是肠粉的米香和滑溜口感。

导演徐纪周表示,他看了很多广东美食的制作过程,觉得肠粉的操作过程拍出来应该挺好看的,就加进去了。张颂文跟他讲,吃猪脚面有(广东的)辨识度,于是也加进了影片中。

最常见的肠粉由不锈钢蒸笼制作,模样相对规整,馅料选择相对稳定,浇汁一般都是由酱油熬制。

《狂飙》中安欣吃的,大概率是这种肠粉。当然,据说他们为了妆容不花,选择了白嘴吃。

当我们把蒸具调整一下,换成旧时更常见的竹篮或棉布,就拥有了窝篮肠粉和布拉肠粉。

如果把酱汁调整一下,加上花生酱或沙茶酱,再让米皮薄一些,就有了潮汕地区的特色肠粉;抑或换上由岭南特色水果黄皮制作的酱汁,就是黄西的卷筒粉。

倘若不再拘泥于内馅配置,你还可以解锁东莞特色的鸡子禾虫肠粉,大酒楼里加了脆油条的红米肠粉,加了韭菜绿豆芽胡萝卜丝的客家肠粉,以及生蚝大虾鱿鱼猪肉傍身的海陆至尊豪华肠粉……

所以生活在岭南,你可以几乎每天都吃肠粉,它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食物,而是一种触手可及,丰俭由人,万变不离其宗的精神象征。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曾分享过一个关于家乡和故乡的区别。

他说,“很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念故乡的食物。我觉得,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成长是一个回不去的过程,食物是一个可以随时触碰的体验。

成长很奇怪,它没有任何可预见性,也没有任何章法。明明都是同一个街坊,同一个小学,类似的家庭环境,最终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根还是那个根,深扎在那个旧厂街,只是命运给予的每一个事件,迫使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当岁月苍白了头,二十年弹指一挥。

能让自己感觉到一切都还定格在20年前,那个口袋没钱,内心纯良,身体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就是萦绕在口中不变的滋味。

当一口肠粉下肚,吃掉的究竟是肠粉,还是脑海中对某种朴实和真诚的追忆?

或许,因为肠粉,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还是我,从没有变过。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 梅姗姗)、新周刊(作者 鹤本)、南方+客户端(记者 张思毅)

【图片】千图网、网络

【主播】安思仪

【录制】黄泽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