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带你看宋代河源风物

河源日报
+订阅

多年前,曾有人发起关于“时光倒流,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的网络调查,宋代位居第一。黄仁宇先生曾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化,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流通,较之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毫无逊色。”

河源虽然地处偏僻岭南,离繁华中原甚远,但流风所及,河源人的生活,也不会“原始”到哪去。宋代离我们现在已近千年,关于此时的河源地区,史料记载极少,关于河源经济社会、民间建筑等史料,更是少之又少,但在各种典籍中都可见到一鳞半爪的记录。

宋代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三十七中,提到循州(辖龙川、兴宁、长乐)的物产,说龙川、海丰,风俗为最饶富,资奉易足(余安道《普安寺记》云:地有鱼盐之饶,士多江海之乐,故云云),借苏陈为光荣(苏子由、陈次升),无大寒盛暑,形胜崇山峻岭,尉佗故基。

01

龙川虽云远 风物号清鲜

唐代时,提到今河源、龙川地区,那些谪宦贬官们都能惊出一身冷汗,都知道这地方瘴疠凶险。南北宋时,对建埠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的循州的评价,开始有了一定的正面评价:一是自然环境优美、适宜耕作,良田较多;二是人文环境大有改善。

河源地广田多的名声也传到了宋时的浙江等地。宋末,世称赖布衣的赖文进(今浙江丽水人)曾对子孙说,“尔辈欲求山水清秀,广州到冲可也;欲求田地广阔,惠州河源可也。”后裔遵其嘱,散居惠州、东莞、河源等地。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在他的诗作《送洪景之循州参军》中写道:“夫子南国俊,声猷推妙年。数奇晚方偶,参军古龙川。龙川虽云远,风物号清鲜。罗浮不相下,颉颃巉荒天。云鬓二三子,聊足奉周旋。行矣试老拳,归欤远翔骞。”虽然龙川离帝国心脏很远,但其风物被人称赞。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曾提到,“循州,故蛮夷地,无学者,君(孙龙舒)为之筑宫,延经师,使州子弟从之游。久之,循之俗遂变,而循之有学者,自君始”。(《长兴集》 卷一四《孙龙舒墓志铭》)

02

龙川出皋芦 南人煮为饮

宋代广东的经济作物比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桑、麻外,甘蔗、棉花、茶叶的种植也日渐重要。

北宋天禧末,天下茶皆禁,俱由政府专卖,惟山陕和广南听民自卖,但不得出境。《宋会要辑稿》云:“循州龙川亦产茶。”

据南朝宋(451—536年)沈怀远在《南越志》记载:“龙川县有皋芦,一名瓜芦,叶似茗,味苦涩,南人煮为饮。”

龙川县所产的皋芦茶是广东客家地区最早记载的茶。可惜《南越记》原书早已散佚,《本草拾遗》转引了沈怀远这句话,但又加了一句:“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

物罗、过罗,“皆夷语也”。

不少古书也探讨了这种可以当茶饮的植物。陶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芦,亦似茗,苦,摘取其叶,作屑煮饮,即通夜不睡,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之物。”

这种茶其实并不好喝,味道苦,颜色浊。李时珍曰:“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

一般认为,这是苦簦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苦丁茶。可见龙川人饮茶的历史是非常早的。

凡物皆有两面,苦簦茶亦是。陈藏器曰:“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李珣曰:“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李时珍曰:“噙咽,清上膈,利咽喉。”此茶性寒,李时珍曰:“寒胃冷者,不可用。”

皋芦多地皆有产出,非限龙川一地。

另据传,康禾茶曾为南宋贡品之一,饮誉南洋。《辞海》中称康禾茶是河源的三大特产之一(另两样是蜂蜜和松脂)。

03

河源多竹木  苏轼最喜欢

苏轼被一贬再贬,离京城越来越远,见识也越来越广。见识这么广的苏轼,最喜欢龙川的竹子与河源的木材,当然,他去了海南岛后还经常回味在河源的日子。

苏轼曾建议广州太守王敏仲为广州人实施“自来水”工程,让广州城百姓能喝上距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的山泉水,引水的自来水管道,可以用竹子来充当。“管道”的维护成本也挺高,苏轼建议王太守到龙川购置良田放租,用所得租金购买竹管,以备经常更换。

循州的竹子看来确实很好,大书法家蔡襄平时需要不少的纸张来练字,最是知道哪里的纸好,他在他的著作《文房杂评》中盛赞道:“循州藤纸微精细而差黄,他处以竹筋,不足道。”

被贬惠州的苏轼,准备在白鹤峰下建一座房子以备晚年安居,他知道河源的木材好,派了小儿子苏过到河源去采办。这个时候是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的夏天。“小儿数日前往河源,独干筑室,极为劳冗。”(苏轼《与曹子方书》)

苏轼在河源忙了一个多月,才在当年七月底带着“数间屋材”木料回到了白鹤峰畔。为建这处宅子,苏轼亲力亲为,把多年积蓄下来的六七千钱都用光了。可惜没住多久,他就被贬到更南、更荒的海南岛去了。

苏轼在给画家程怀立的书札里还提到“河源藤已领,衰疾可恃矣”。大约是在河源找到一支古藤做手杖用。

04

祖孙治龙川  开荒又搭桥

自赵佗开埠龙川后,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古老的南越大地渐渐出现了一些便民建筑。其中又以桥为最多,塔次之。

河源水系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在一些河面上,建起了不少石桥。

宋端平年间,循州知州宋诩为龙川县建了好几座重要的桥:龙津桥、西安桥、东宁桥、北平桥等。

说到宋诩,不得不先说他的祖父宋煜。宋家爷孙,是不多见的同一地方祖孙知州。宋煜,字伯华,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守循州。他看到龙川学宫又破又旧,就将它好好翻新了一番。有了高大宽敞的学校,循州(含兴宁、长乐)的学子们更加努力读书了。龙川土地广阔,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开垦出来,宋煜就带着人们开垦荒地,种下了粮食。为了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他还上奏朝廷,请求减免了6年的税收。在他的管理下,龙川成了沃土。

虽然经过了唐代大诗人李翱的教化,让人们用陶土来做瓦,但大概是受制造业落后以及经济不那么兴旺的制约,龙川人还是大多用茅草做屋顶,经常担心火神回禄光临自己家。既然陶瓦价高难以推行,宋煜直接来个最实惠的办法,他让人量好城中百姓人家的屋檐尺寸,给他们发放货款,让城兵找到好陶匠,制作了大量陶瓦以供居民使用。等人们改茅草屋顶为陶瓦,放心安居后,再来慢慢偿还贷款。

宋煜练兵也很有成效。淳熙六年(1179年),湖南郴州人陈峒兴兵起义。因事发仓促,有司到处借兵,只有宋煜所派的兵最精。不久,宋煜改知惠州,官终直徽猷阁。宋煜的诗作颇佳,今存少量作品,其《题朱明洞》诗曰“涧流一一抱峰回,面面林峦锦帐开。我品洞天居第七,只应题作小蓬莱。”

宋诩到他爷爷曾当过行政长官的循州继续任职,并不是偶然,而是由一个很欣赏他的大官崔与之上疏举荐的。

崔与之上数三代左右,应生活在河源,到他父亲这辈迁往增城。崔与之宦海浮沉,是能吏亦是清官,无论是当地方官还是抚边、理财,都做得很出色。他举荐过数十贤能之才,都留下了甚佳名声,宋诩是其中跟龙川有关的一个。

宋诩字叔晦,熙淳间循州知州宋煜之孙,因有祖荫,且受崔与之举荐,入官。历知程乡、归善县。累迁通判汀州。史弥远当国,罢归。理宗端平(1234—1236年)初,通判广州,擢知循州,御盗措置有方,民得安乐。端平初年,崔与之上疏举苊,辟知循州。循州与闽之汀州、粤东北之梅州接壤,寇盗屡发。宋诩欲拔此刺,到任后数日,便集结民兵,扼其要冲,率以俘虏,盗寇弭平。宋诩即修缮城墙,浚通城濠,招募新兵,增派人手卫戍,以善后政。宋诩尚学宁静,对暂时缴不上税的民众,也不急着催科。他的各种益民措施,不减他的祖父,循人都很感念。

05

流水绕小城  诸桥卧宋壤

循州县城(今佗城)甚多小河流,为便于民众出行,循州守宋诩建了龙津桥、东宁桥、西安桥、北平桥等桥梁。

龙津桥,离县城五里,宋州守宋诩始建。年深日久后,屡溃,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乡官黄宸捐款,与邑人刘相一率众凿石砌之,人们都称方便。

东宁桥,一名嶅津,又叫东桥,去邑五里,州守宋诩创。今佗城新渡村嶅湖边有座印月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古时佗城通往西山、柳城等地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结构稳固。不知是否在东宁桥遗址上所建。

西安桥,在城西二里,宋诩始建,嘉靖乙酉(1525年),岭东佥事施儒重修。

北平桥,在城北二里,宋诩始建。

白云桥,在佗城西,北宋元符年间,苏辙安置循州时,曾卜居白云桥畔。

北桥,在水心寺左,宋诩始建。

此外,佗城始建于宋代的还有魁龙桥,在邑东一里,宋咸淳中,州守(潘景立)始建,后废。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龙川邑人温良复建,至清代废。

在河源县,有记载的宋代桥梁很少。其中有一条桂香桥,在龟峰古塔下,古成之登科后,乡人“荣为之建”的除象宿楼,还有这道桂香桥,其名取蟾宫折桂之意。

河源县还有一座南馆桥,在旧城南,宋端平年间,县令林魁辰始建。

06

堂前忆二苏  摇鞭过长亭

在今河源地区,宋代的纪念性楼阁,有纪念古成之的象宿楼,纪念苏辙与陈次升的苏陈堂等,今已俱都不存。

龙川佗城的白云桥畔,除曾有苏子由故宅,尚有一座苏陈堂。此堂旧名台隐堂,苏辙、陈次升谪循时,曾寓居于此。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年)循州守彭亿,追念这两位大贤,将台隐堂更名为苏陈堂,并塑苏辙、陈次升二公像,以俾邑人纪念。后来一度倾颓,嘉泰癸亥(1203年),颇有政绩的循州守赵善譩改建于县东五里,改名曰“二贤祠”,元至正壬辰(1352年),复废于兵燹。

苏轼也曾为龙川留下手迹。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循州知州周彦质拟在公署之西营建偏堂五间。他把建设图纸寄给苏轼看,请苏东坡为他起堂名并题榜。苏轼欣然命笔,题其榜曰“默化堂”。何为“默化”?这是苏东坡对周彦质的赞许:“岭南无大寒甚暑。春冬之交,勾萌恣发;秋夏之际,柯叶潜改。四时之运,默化而人不知。民居其间,衣食之奉,终岁一律。寡求而易安,有足乐者。”这是岭南的天道,令人舒适。“若吏治不烦,即其所安而与之俱化,岂非牧养之妙乎。文之治循,已用此道,故以‘默化’名此堂。”若吏治也如岭南的天道,潜移默化,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就很高了。苏东坡乃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他运笔题写,又是一幅被时人与后人珍之宝之的优秀书法作品。

默化堂匾 翻拍自《龙川县文物志》。

默化堂旧址在佗城镇政府右侧,宋及其后皆为龙川县衙署。民国初年黄麟书出任临时龙川县县长时,县署之堂尚有默化堂之额。后来曾做了佗城公社会议厅,20世纪50年代被毁。

默化堂匾额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仍“翰墨如新”,惠州知府杨希铨“恐久而失真,爰勒诸石”,按东坡手书摹刻了一个石碑。此碑原嵌于白鹤峰东坡祠墙壁上,1959年市图书馆觅集齐全置于孤山碑廊,后来被毁。1976年文化部门在孤山收集到“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题”一块和“堂”字半块(残缺),现陈列在东坡纪念馆内,其他几块惜未寻获。“默化堂”石刻共有五块,每块高87厘米、宽57厘米、厚5厘米。第一块刻“绍圣丙子仲夏月”。第二、三、四块刻“默化堂”三字,字径二尺余;第五块刻“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题”。(《惠州文物志》)

07

千秋存古迹 且作名胜游

北宋端拱年间,有岭南首第之誉的古成之登第后,乡人感到很光荣,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象宿楼,象宿楼在今河源市上角更楼下,历经千年风雨,原楼早已不存,清代、民国时期都曾重修过。后来此楼楼址曾有产权方面纠纷,时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在战事纷乱中也委决不下,只为象宿楼题联曰:“百粤首探花,真君象宿;千秋存古迹,我也关怀。”此楼到上世纪80年代仍存,面积约5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瓦结构。1986年河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今仅存遗址。

宋时龙川县有水心阁,在龙川县广福寺,嶅湖环绕,前峰叠秀,为此邦登眺胜处。又有飞跃亭,在龙川县北一里水心之北,由宋代知州韩京劝农于此而建。

龙川佗城嶅山之南有白云岩。宋绍兴十七年九月初九,郡守韩京率僚属龙川县尉楚佺等,登高于此,在石壁上题了一首七绝诗云:良辰寻胜到禅关,尽日澄怀水石间。白酒黄花聊自若,盛游何必羡龙山。


记者:凌丽

编辑:钟如玲  校对:王志刚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